第218页

说起来,冯暄是从南境时就跟着褚霖一起过来的,他是龙武卫大将军,担任守卫宫防、城防重责,很得褚霖信任。

为人臣子,他已经做到了顶峰,就算归附宁王也不可能登上皇位,他突然谋刺皇帝,又是为何?

“陛下,冯暄为何会谋刺?方才我同孟海提起此事时,她好像也并不如何惊讶,这又是为何呢?”

澹台雁提说此事本是为了躲避褚霖那慑人的视线,但见到他眸光当真暗淡几分时,心头又不知为何有些失落。

“冯暄……朕也不希望是他,可偏偏除了他之外就没有旁人了。”褚霖叹道,“阿雁还记得先时在九成山上遇刺的事情吗?”

澹台雁点点头。

“那日遇刺之时,除了莫乎珞珈安排的刺客之外,还有一支不知从何而来的暗箭,九成山上刺客暗杀冲的是阿雁,那支暗箭冲的却是朕。”

暗箭尾部缀有赤羽,箭尖又有南地特有披寒草凝炼而成的剧毒,正是南地旧人给予他的警告。

“能知晓昔日岭南赤羽教的事情,又能在那时射出暗箭,事后还能不被龙武卫巡查搜出来的,除了冯暄之外再没有旁人。”褚霖叹息道,“岭南道旧臣留在朝中的并不多,数来数去统共就那么几个,宁王发布檄文不久,他便突然暴起谋刺,想来也是早已同宁王勾结多时了。”

冯暄位高权重,又是褚霖信重的人,他若只是想要褚霖的命,只怕早就动手了,这次他同宁王勾结,分明是要倾覆大衍江山。

可是宁王起事分明是被褚霖诱引,澹台雁不解道:“可若是你没有前去行宫,没有让宁王觉得自己有可乘之机,冯暄只怕也不会起谋刺之心……”

想要铲除宁王,可以削藩,也可以改制之名慢慢分化江南道内部势力,光是澹台雁现下想出来的办法便有好几个,褚霖却选择了逼他造反。

现下宁王虽已兵败,但先前行宫动乱时仍是危险重重,稍有差池只怕万劫不复,褚霖将自己置身险境,又让刺客近身危及性命,在澹台雁看来完全是得不偿失。

褚霖却会错了意,面上浮现苦笑。

“阿雁是觉得朕蓄意挑起战事,是朕做错了吗?”

他怎么总是要误会她,好在这回并没吵起来,澹台雁连忙摇摇头道:“当然不是,帝王之道我并不懂,我只是觉得这样太危险了,想知道陛下为何一定要这么做罢了。”

褚霖面色和缓了些,他低头思索一阵,从头开始为她解释。

“阿雁还记得韦氏之乱吗?韦氏之祸,祸不在一家一姓,而在于门阀列家。昔日韦氏跋扈,挟持君王,主持废立,何其嚣张,然而等到你我进京,韦氏却兵败如山倒,一下子被拔除得干干净净。煊赫时耀武扬威,败落时却毫无依仗,正是因为其名列世家之中。

“这笔账,朕在裴公府中也曾与他算过,一场韦氏之乱,天下战火纷飞,百姓家破人亡,朝中裴公两子皆丧,寒门损失惨重,科举不兴,寒门便是后继无人。反观世家,除了谋逆犯上的韦氏被诛之外,崔家一跃而成世家之首,子弟名列显要,竟有‘半朝崔’之称。

“到头来,一场韦氏之乱,连突厥都损失了个汗王,导致东西两部分裂,至今不能一统,反倒是他崔氏渔翁得利。战后土地荒芜,无人照管,世家各姓更是大肆兼并,又大肆收买无处可去的百姓为家奴,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还厚着脸皮要求朝廷降低各地税赋修养民息,藏富于民。”

褚霖冷笑道:“好一个‘藏富于民’,百姓该饿死的还是大片饿死,富的却是世家各姓自己的口袋。如此种种,并非一朝一夕积累而成,世家盘踞大衍百年,朝廷便受了百年的蒙骗,百姓也受了百年的欺压。”

澹台雁听了只觉得心惊:“难道当年突厥攻入中原,是有人……有人与外族相互勾结……”

褚霖却摇摇头,只说没有实证,不能断言。

就算真有实证,只怕也早在战火中被毁个干净,可是当年突厥铁骑南下,绕过京城直奔富庶的江南道的行为,实在值得怀疑。

褚霖忽而又问澹台雁:“阿雁,你听朕说话时,可觉得有什么怪异?”

这话问得澹台雁一愣,她呆呆地摇了摇头,并不明白褚霖在说什么。

“当年朕得胜入京,亦有王府旧臣一同入朝,可是那些旧臣们却因为岭南口音被人摈弃。世家盘踞京城,天生下来说就一口官话,便对岭南道出身的旧臣多有指摘,面上嫌弃过后背地里还要上书参奏,只说言语不通,影响政令通行。”褚霖说着又笑起来,似是在感慨这些人的花样百出,“岭南道虽然地僻偏远,但为官之人又怎会不通官话?世家刻意为难,以岭南道出身做文章,武将尚且还可以远远派去地方镇守,文臣却难以在京中生存。王府旧臣都被排挤得一干二净,朝廷又重新是世家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