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页

太皇太后正是来打破这一僵局的,她说了这么多,费了这么多口舌,正是要保下崔家。

太皇太后于太安寺修行,名义上是为了高宗、惠宗、节忠太子这些死人求来世,但大家都知道,她明明是为了活人修行。

惠宗和节忠太子既死,太皇太后便是褚家宗室嫡系的未亡人,她一日不离京城,不离宫城,褚霖便一日只是个偏宗破落户,这份避让的恩情,只要褚霖在位一日,他就不得不认。

更何况当年褚霖能够顺利登基,也有太皇太后襄助,崔氏扶助的情分在里头。

再有,那些稀奇古怪的缘由,好歹是为现下圆起了场面,虽然十分粗糙,十分拙劣,但也是太皇太后递给皇帝的台阶。

太皇太后先以恩情胁迫,要求保下崔氏,紧接着又递出台阶,将一件谋反大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化为两个女子之间的私斗。

只要能够放过崔氏,崔家不是不能交出得罪皇后的崔从筠。

同样的,得罪皇后、谋刺皇后的只有崔从筠一个,其他的崔氏族人都是忠君爱国之类,一个也不能牵罪。

皇帝想要崔家亡,太皇太后却不让,若是皇帝羽翼丰满,自然可以坐视不理,甚至可以一意孤行,宁愿顶了暴君之名,也要砍了崔家。

可崔家人赌的就是皇帝不敢。

这么多年来,褚霖夙兴夜寐,殚精竭虑,说的好听是为社稷黎民劳苦,实则谁人不晓得,历来皇帝生前死后,求得都只是一个名。

一个史书定论的谥号,一个千古流传的名声。

皇权之上还有礼教恩义,还有悠悠众口。皇帝以百官所请,百官目光所指要挟崔氏就范,那么崔氏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着他在天下人面前,放崔氏一马。

褚霖果然没能再说什么,只是阴沉着一张脸。

皇帝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现在七情上脸,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此事事由不过是两个小孩子争斗,生了怨恨恶毒之心,才闹得这样不堪,所幸没能酿成什么大祸……”太皇太后满意地笑笑,又恢复了慈眉善目的菩萨面容,她同崔敬晖短暂地对了个眼神,又道,“崔娘子虽然跋扈苛待,然而于此事上却着实无辜,再有,她在大理寺□□这么多日,也算是吃到苦果,不如就让崔家人带回去好好管教吧。至于喻娘子……”她又叹了口气,“老妇人终究是有看管不严,教导不尽心的过错,还请陛下念在老妇人的情面上,对她宽宥一二吧。”

三言两语之间摆出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谋刺皇后的大案、要案变成了两小儿斗气,一切都是喻氏恶毒构陷,崔氏不过是性情张狂惹来了祸事,倒是被太皇太后给摘得干干净净。

至于问罪崔氏谋反,已是无稽之谈。

皇帝显然落败,殿中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都不知该如何应对,林颖芝毕竟心怀不甘,还欲争辩时却被裴是非一个眼神定在原地。

旁观已久的澹台阔秋终于开口:“这也只是太皇太后一家之言,娘娘清修已久,或许也被崔氏蒙骗……”

澹台阔秋是皇后母家,若是谋刺皇后的罪首都被轻轻放过,那他这个晋国公真也不必当了。旁人都不肯出头,他只好出言反驳,可还没说到半句就被个小官冲出来打断了。

“太皇太后娘娘所言甚是!此女少时缺少管教,竟生得如此野心,如此顽劣,竟连我也险些上当,险些误会了贵人!”

这小官正是先前出言反驳崔甫的几人之一,他出身扶风喻氏,与喻静妩是同族,如今喻静妩已经大大得罪了崔氏,眼下崔氏不但倒不了,看着恐怕还能再支撑个十来年,他若再不作为,只怕喻氏就无明日可言了。

这喻姓小官先是引经据典骂了一通喻静妩胡乱说话,紧接着又朝澹台雁、朝澹台阔秋二人告罪,说喻氏教养出如此恶毒妇人,是家族不幸,请求皇后和国丈原谅。

说是向皇后、向晋国公告罪,但这奴颜婢膝的模样,分明是向崔氏告饶。

扶风喻氏好歹也算是地方大姓,但先前崔氏势弱时他便极力踩踏,恨不得做唾沫吐得最多的第一功臣,如今崔氏眼看着不能倒了,他又第一时间抛弃族人献媚。如此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的谄媚样,哪里有半分世家风骨。

首告崔氏的林颖芝嗤之以鼻,其余人亦是讥笑不停,倒是澹台阔秋一时哑了口,竟不知该再如何反驳。

连喻氏族人都出言作证,说喻静妩是在胡言乱语,攀蔑牵扯,他又如何出言反驳?

崔氏终究是崔氏,百年伫立,半朝亲族,如此世家门庭,并非区区一件捕风捉影的谋刺案就能扳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