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页

“不确定度传递公式算错了,你这脑子晃晃是不是能听到水声。”

“数据记录不对重新做,它和你学过的知识一样吗还接着做,你这是质疑现代物理?”

徐老师敲敲桌子,看着这做的稀烂的实验,内心决定加大训练量。

物理预赛不需要实验,联赛二试及以后的cpho甚至ipho才会考实验。

其他学校为保证预赛成绩,会将实验的安排向后放,等预赛结束统一集训,否则预赛不通过,练了也白练。

在徐老师来看,上过他的课预赛还没过的学生那就没救了,趁早滚蛋。要知道题型和高考基本一致。只是考试范围,会略超出高考,而且难度会有比较大的提升,其中最简单的题,会和高考的压轴题相当。但一些物理成绩特别棒的同学,是可以不学竞赛就通过预赛的。

徐老师的期望自然不止一个小小的预赛,他的理想标准是高一(准确说是中考结束之后)开始筹备竞赛,需要学习的知识包括有:高考范围内的所有物理知识、大学力学的全部、大学电磁学的一半、大学热学的一小章、光学的一半和近代物理的一小章,同时保证其余科目不能落下太多,尤其是数学。如果学有余力,顺便学一些大学的高数和线代。

以上,都是大学物理的入门课程,通常会花掉普通本科生一年半的时间去学习。而这些,徐老师的要求是竞赛生必须在高二的六月,最晚高三的六月之前,把它们全都学完。

除去课本,想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黑白皮”两本和“程书”三本是必读,理论上来说,刷透这几本,是有实力冲击省一的了。

当然大部分竞赛生两年多下来都不能刷透。

当然,除非天赋异禀,一般人在高二第一次参加竞赛时,能进联赛已经是很好的成绩,能拿到省二以上,等高三就是省队名额的有力竞争者。

徐老师的最理想的规划就是高一打基础,高二积累进入联赛拿到省二,高三突破飞跃进省队,争夺国奖、集训队乃至为国出战。

因此,物竞的实验是一中每个物竞班学生必经的难关。

若说陈老师的批评是严厉,徐老师就是嘴毒,骂哭学生是常有操作。

“你们在物竞上耗三年,要是连省一都拿不到,这竞赛就是白学了。”

无论徐老师还是陈老师都将这句话挂在嘴边,竞赛一途折过无数天之骄子,想在竞赛上走远,天赋、自律和努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