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婴赞叹道:“好美景!若得这样的景色每日里望着,怕神仙也不想做的。”哪吒道:“吾弟喜欢,我们以后常来此处。”又说:“这湖四季里都有美景可赏,春观桃柳,夏采莲花,秋赏金桂,冬折雪梅。”红孩儿点头,与太子下了露台,来到湖边。
绕湖四周,有游人踏平的步道,二人环湖游玩,赏那碧柳成荫,莺啼婉转,鲜花盛开,蛱蝶流连,蜻蜓点水。不刻朝阳东升,映在水波之中,金光点点,不胜辉煌。
及至日中,暑阳炽烈,游人多往树下亭中避暑去。太子圣婴烈火命体,自然不惧,反更往那无遮蔽的平坦处去。艳阳明亮,照得二人光彩夺目,如两颗明珠交相辉映。那圣婴先前做仙童时,额上有朱砂一点;现封了尊者,眉间朱砂变作金红法印,太阳底下熠熠生辉。太子瞧见,抬手抚摩,爱道:“吾弟这额印,当得上风情万种。”这也是他情迷了心,圣婴本是少年意气,哪里来的“风情”?
那红孩儿倒十分受用,笑吟吟地。当此时,忽听远处有人放歌《银绞丝》一首:
说风情,道风情,风情几人明?月下花前锦幛屏。云鬓凤钗松,罗袜绣鞋轻;勾眉贴钿丁香送盈盈。劝声世人听,休教这韶华轻去不留情。
歌中分明有取笑之意,又合了适才太子言语,两人不由惊异。神仙行迹,凡人焉能轻易得见?故而两人在此游玩,其余游客凡夫俗子是见不得的,不知何故竟有人如此作歌揶揄。遂抬头观望,只见那小山坡上行来一名和尚,周身打扮真叫褴褛不堪:淄衣破烂草鞋绽,念珠少结僧帽穿。一路走,一路歌唱吟诵,不知讲的甚么。
原来这位僧人乃是夷光湖近处大佛寺中的比丘,素日疯癫,周边人多晓得的。太子、圣婴注目看了,见他头顶有金光闪动,便知是大罗金仙托体下界。善才尊者走到近前,二手合十,尊道:“师叔随喜。”那癫僧嘿嘿一笑,露出满口的黑黄牙齿,嘶哑道:“尊者随喜。”太子亦上前见礼。癫僧口齿含糊,笑道:“二位神仙下降此处,可往敝寺中行走一趟,有热闹看。”说罢,踉踉跄跄又朝前走了。
二人闻言,相视一笑,知是寺内有异,遂口称:“送尊神。”目送癫僧远去,便摇身变作两个游人,往大佛寺里去了。
来到寺庙山前,有石阶沿坡,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富家大户前来参拜的,香火供奉箱笼成趟。拾级而上,三门耸立,飞檐雕梁。宝刹光华,朱墙黄瓦;香烟袅袅,钟磬声声。
圣婴赞道:“灵秀之地建得此等宝刹,是善男女之福。”与太子往正殿内拜会而去。入殿内,见红炬成行,宝香冉冉,有一尊通天的世尊坐像慈悲拈指。数名香客作拜,不拘华服、布衣,彼此和善随喜。哪吒道:“虽则作屋华美,却不嫌贫爱富,足见寺内高僧之德行。”圣婴含笑颔首,二人亦寻蒲团下拜奉香。
正此时,忽闻殿外有喧嚷声音,太子、圣婴拜毕起身,外出观瞧,元是有几个家丁模样的人,跟随一个锦衣老者,团团围住了老僧人。圣婴低声说:“不知是哪家的太爷来这里上香,却带着家奴这样吵闹。”哪吒点头,二人站在檐下看着。只见那老者把手扯着那位穿锦袈裟的老僧,道:“若再不能分说清楚,待相爷禀奏圣听,把你合寺上下尽皆斩首,寺庙夷为平地!”
圣婴低低地对太子说道:“哥哥,你看这个老头,好跋扈,动辄斩首开口夷平。”太子爷道:“观他锦衣玉带,不知哪里的富贵人家,竟做此为难。”
有几个香客听见他二人说话,便凑近了来把事情讲说清楚:
这个锦衣老者正是当朝姚相爷府上的管家,已来到寺中不知几番了。日前相爷的六公子、人称姚六舍人,来在寺中进香,归府之后一病不起。相爷最是疼爱幺子,寻遍各方名医就诊,皆束手无策。眼见得药石罔效,姚六舍日渐枯瘦竭神,相爷无奈何,遣管家前来问讯。老方丈哪里晓得事因?只照实说不知为何。姚相心中焦急,便总派管家过来,故而有今日这一场喧闹。
太子听了,尊声:“多谢兄台。”便携圣婴往僻静处立下。他二人心念共感,不需多言,自摇身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