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页

原本都是荒草与荆棘的地方,被开垦出了不少农田。当然没有牛充当劳动力,就是断尾及几头亲人的犀牛,充当耕地的主要动力。

由于人比较少,李辞辛时不时从外面捡回来一些因为战争与饥荒流亡的灾民,扩充着这山谷中的人口。

山谷里已经立起了不少茅草屋,当然还有供犀牛遮阳避雨的牛棚。不得不承认,人对自然的改造力是惊人的。

好在山谷中一样有许多溶洞,一开始,房子没有盖起来的时候,人们就住在溶洞里头。

现在溶洞已经成了犀牛的居住地了,为了防止地方太狭窄,李辞辛让村民将溶洞打通,一时间,整个山谷便拥有了可以容纳大量犀牛的地方。

当然,这样让人与犀牛互为需要的生存模式,让许多犀牛都渐渐失去了野性,所以李辞辛想了一个办法:

让这里的村民们从所有犀牛中,挑选一批桀骜不驯的,然后测试其野外生存能力,最后实行驱逐。将其赶出山谷,毕竟外面依旧有还没引进来的犀牛种群。

这种养一批放一批的方式,有点像后世的大熊猫繁育基地。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犀牛种群数量的稳定,也保证了犀牛的野性如初。尤其是被放出去的,都是难以驯服的那种。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犀牛可不好惹,既机敏又暴躁。

这种模式应该是可以勉强维持下去的。

后来的几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山谷里常年往外放犀牛,又或者是其他地方的人类对犀牛的威胁大,为了躲避,山谷周围的树林成为了犀牛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但这种模式好像一直就这样,半死不活的吊着犀牛的种群数量。虽然没有下降,但是也没有上升,对于李辞辛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毕竟自己总有离开的一天。

万一自己离开,随着以后清朝实施“摊丁入亩”的政策,人口数量暴涨到四亿。按照西南地区的土地承载力,估计犀牛们的情况就危险了。

更何况,后面还有民国和新中国初期的考验。

看来必须解决人们猎杀犀牛的行为才对。

要怎么样才能阻止人们猎杀犀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