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迎春已经知道宝钗今儿打趣的人是自己,这会儿早就羞红了脸。好容易忍着梅氏等人走了,才一溜儿回了缀锦楼。
王夫人瞧着她的背影不禁叹息了一声。
和凤姐回去时,贾母已经歇觉醒了。此时鸳鸯正跪在榻上给她捶腿。
“送姑太太走了?”
“是,安排了旺儿媳妇跟车,送姑太太回去她再回来。”凤姐禀道。
贾母点点头,道:“姜家毕竟不同往日了,不可怠慢。”
一旁的王夫人就叹气道:“可惜了那样一个好人品,偏就晚了人家半步。”
凤姐闻言,不由道:“太太也别懊恼,以咱家姑娘的家世样貌,还怕找不到个新科进士的女婿不成?”
“新科进士易找,可多是贫寒人家出身,想着攀附富贵的。如姜家这样的错过了却难有第二家。”贾母叹气道。
“是啊,姜家一门两进士,他家长子更是少年英才,将来的前程可是看得见的。”王夫人心里有些后悔,“当时就该与他们家先定下的。”
当时?当时是什么时候?
凤姐心里思量着,忖着贾母的面色道:“这事说起来也不是没有转圜的余地,他们家不是还没有换庚帖么,要不我再私下与姑太太说一说?咱们家的姑娘可比那个什么小官家的好上千倍万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该选哪头。”
“这倒也是,”王夫人沉吟道,“他们读书人家许是拉不下脸来,倒不如想法子让那边先不成了,咱们这边才好行事。”
“不妥。”贾母思索良久,终是否定了这个提议,“姜家定下的是他家老爷上官的女儿,若是反悔,只怕会影响他家老爷的仕途,他家又如何肯?”
那就是无法可想了呗?凤姐心里撇了撇,也不再说话。
回去的路上,姜令月想了想还是把薛宝钗打趣迎春的话与梅氏说了。
梅氏丝毫不意外,“今儿他家老太太一提起你哥哥的亲事,我猜着就是迎丫头。”
“啊?阿娘已经知道了?”姜令月惊讶,“那您可是回绝了?”
梅氏点头。
“也是,哥哥马上要和娴姐姐定亲了。不过,荣国府这样的人家竟想和我们家结亲?”
梅氏见女儿一副不解的神色,索性道:“若是嫡女自然不可能,但迎丫头可是庶出。”
说罢,又道:“其实先前芸哥儿母亲与我提起过此事,虽未说是家里哪个女孩儿,但年纪合适的也只迎丫头。”
“那您是怎么说的?”
梅氏摇头道:“咱们家娶的是长媳,迎春这孩子我也仔细瞧了,性子太过温顺,这样的性子在家中时自然姐妹和气。可将来嫁了人呢?如何担得起一府主母的责任,主持中馈,管束下仆?”
梅氏的评价倒是很中肯,姜幼白想起原著里迎春可是连自己屋里的嬷嬷都压制不住的。
只听梅氏又道:“贾府几个姑娘里,要说能干也就探春丫头,但一来她年纪尚幼,二来身份上又比迎春差了一截,三来他家又未必肯早早许人家。再有一层,我眼瞅着京里清流人家与勋贵结亲十分谨慎,咱们与贾府有亲是事实,但若要再亲上加亲,还得慎重。”
姜幼白听着梅氏的话,想起初见梅氏时的印象,满目愁容。不仅要时时担心丈夫和长子的身体,还要在老太太的偏心下护着自己的一双女儿。那时,她心里在意的只有那些永远处置不完的家长里短。
可这样一个女人,有一天也能理智的分离情分和家庭利益的关系。侃侃而谈,为儿子的前程出谋划策。
姜幼白透过车窗,看着外面长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长出一口气。原来不只自己在变,大家都在变化。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化。
作者有话要说:推荐完结文:《季萦的古代生活》《清穿之娇里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