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阴阳家宗主须宿

能够劳动他前来拜见的,这鹿门书院之中,定然有极为重要的人物。

萧承闻言,开口问道:

“东厂那边,没有查到什么?”

“按照得到的那人相貌、年龄、武功的大概情报,猜测是阴阳家内宗宗主须宿。只是未曾有实证,是以未曾惊动陛下。”冯保躬身道。

萧承闻言,眉头不由一动。

阴阳家之中,有外门内宗之分。外门培养普通弟子,每月有考核,若不合格,便将弟子打发出山,或入朝堂,或入江湖,算是俗家弟子,起码不能明面上以阴阳家的名义行事。。

而内宗里面,则都是研究阴阳家学说、武功、秘术的精英弟子,是阴阳家底蕴。入了内宗,阴阳家之中所有的珍藏秘术尽皆对内宗弟子开放,任你翻阅,随你研究,一生皆可由阴阳家供养。

两者之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下之分,只类似于大学与科技院之间的区别。

但只以阴阳家的角度来说,则必然是内宗更为重要。而且一般来说,阴阳家的外门门主负责俗世,内宗宗主才是真正的学派家主,主持阴阳家之中的各种大事。

如今的云国,竟然惊动了这疑似阴阳家内宗宗主前来,萧承如何不心生惊奇?

他微微点头,一挥衣袖,扶着腰间佩戴着的怒龙剑,道:

“那边更要去看一看了!”

冯保一愣,犹豫道:

“这些阴阳家的高手不少,为首那疑似内宗宗主的老者,更是深不可测。还是再调来几名禁军高手,或者将狄青将军、南霁云将军唤来护驾吧……”

萧承闻言,微微摇头,道:

“不用了……”

迟疑一阵,萧承却是忽然话锋一转,道:

“求将惠启大师请来,与朕一同前去吧!”

“是!”

如今萧承的武力值,在怒龙剑的加持之下,还有此前因为帝卡技能提升的三点,武力值已有九十八点,算是九阶顶峰,世间少有敌手。便是这阴阳家内宗宗主生出什么想法,萧承便是打不过,也足以从容离去。

但萧承性子谨慎,再加上阴阳家的种种神奇秘术频多,不做些准备,他心中总有些忐忑,便让冯保请来惠启和尚。

惠启和尚,若论武力值,是实打实的九阶顶峰。萧承甚至怀疑,只要他有心,便能够再次破入陆地神仙境界。有惠启和尚在身边,倒是不用担心其他的什么。

---------------

此时,鹿门书院之中。

司马徽微微一顿,放下手中书本,看着堂中坐着的十数名弟子,轻笑道:

“今日元宵佳节,你等可结伴去城中散散心。今日的课便到这里,自行离去吧!”

堂中的一众弟子,听到先生提前放课,准许他们前去城中凑热闹的时候,这些弟子心中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有些失落。

不过到底是年轻人,学习再好,也不如玩乐更吸引人。一众弟子站起身来,对着司马徽齐齐一礼,然后三五结伴地散去。

一直站在一旁看着的须宿走了进来,一抚胡须,笑着道:

“这年轻学子大都心性不定,难脱爱玩乐之心。这散课之时,个个一脸意犹未尽的模样,我倒是甚少看见过!”

司马徽看到走进来的须宿,站起身来,微微一礼,笑道:

“不过都是些浅显言论,只谈不上误人子弟而已,正好给年轻学子们打打底子而已。”

须宿摆了摆手,摇头道:

“司马先生此言过于谦虚了,先生各家经学皆有涉及,不逊于诸家学派弟子。奇门之术,有阴阳家、道家两家的底子,却又将两者结合,另辟蹊径。对兵法之道的认识,更是比当今兵家的那群疯子清晰多了。”

他顿了顿,接着道:

“另一位庞先生,亦是通习百家之学,品质高洁之人,而且最擅长相面,识人极准。能够得到两位大贤教导,方才是这些年轻弟子的荣幸啊!只是不知,到底是哪家学派,才能够培养出你们二位大贤才!”

自从须宿来到鹿门书院这段时间,他已经对二人的才学本领,颇有认识。对二人数次谢绝朝廷恩旨,于深山之中教书育人的品质,心中亦是敬佩不已。自然而然地,便对二人出身,有了兴趣。

司马徽、庞德公二人,对百家皆有所涉猎。

但二人的学识,与杂家那些博而不精之人,有着天大的区别。他们对各家经义典籍的运用,虽未曾到达开创新学说的地步,但也是举手捻来,随意化用。

这样的人物,出身绝对不简单!这便不由得,让须宿心中生出探究之意。

司马徽听到须宿的话,附和地笑了几声,面上却无半点自傲之色,很是云淡风轻地道:

“得您承认,倒是我二人之荣幸啊!至于出身,哈哈哈,我等山野之人,何来什么出身啊。多是这家学一点,那家学一点,便成今日这般肤浅的认知……”

这话,须宿有些不太信。

只看这般说辞,还真有几分杂家的意思。难不成,这些年来,一直在云国苟延残喘的杂家,还真出了两个,能够发现杂家主张之中的致命错漏的贤人?

嗯,越想越有可能啊!

须宿沉吟片刻,刚要开口说话,突然之间,心中一阵悸动。

他浑身一颤,猛地回过头去。

下一刻,须宿双眼之中,忽然变得越发深邃起来。隐约之间,他的眼眸之中,好似有周天星辰闪耀其中。

在他的视线之中,天空之上祥云弥漫笼罩。帝王之气,凝聚各种神异瑞兽,隐显云端之上。一只尽显尊荣之气的紫色神鸟,于祥云之上盘旋飞舞。发出宛若金玉相撞的清脆啼鸣之声,让人心神为之一荡。

如此浩大神异,气势恢宏的异象,须宿也只有此前在大夏皇帝的身上方才见过。那么对于此时突然驾临书院之人,自然也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