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父五个儿子,何钦非长非幼,却因为读书最好最得何父喜爱,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如程远般光耀门楣。
为了何钦,不惜脸面找上程远这位同窗。
然而两人的情分有限,让一个举人收下门下的弟子,最起码要有秀才的功名。
何钦的天分和普通人比或许强上几分,但科举一途上,最不缺有天分的人。
乡间本就缺少名师,程远是何钦能够到的最好的选择。
可以说,若非程家原本住在村中,何父又有同窗之谊,即使何钦成了秀才,程远也不一定收下他。
一个举人,尤其是还算年轻的举人,程远有足够的权力挑选学生。
为了通过院试,何钦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头悬梁锥刺股”和“三更灯火五更鸡”。
回想起每日读书的辛苦,饶是现在何钦都忍不住哆嗦。
原本何家兄弟对何钦的特殊不无怨言,毕竟科举一途,不耗钱是不可能的。
父亲单单让何钦读下去,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好在何父顶住压力,何钦也投桃报李担起了给侄子侄女启蒙的任务,这才有惊无险的读到了现在。
这次会试,何钦本就不抱希望。
老师程远的天分远超他,中举之时比他还年轻,不依旧在会试上折戟沉沙,何况他。
就连何父,在何钦中举后也没了更高的期待。
还是程远对他说,“陛下开恩科,无论成与不成,总要去试试,涨涨世面也是好的。”
就这样,何钦带着涨见识的目的来了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