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已经越来越低,变得有些沮丧。

他的家乡离京都太远,能接触到的东西也很有限,这篇策论是他好不容易才托人弄到的。

若是已经偏离了现实,那他为此付出的精力岂不是都白费了……

“你们熟读过许多书籍,应当明白,很多时候学问并不是非此即彼,能进行纯粹划分的。”

临清筠直视着这名有些颓丧失落的书生,开解道:“或许你们是为了科考才数年如一日地费心赏读诗书,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不能切中考题,这些文章也不会白看。”

江殊澜也十分认同临清筠的话。

范明真在这篇策论中的主张已不适用于如今的大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行文逻辑与技巧,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的方式,都仍属上乘。

当年的范明真,的确是凭借真才实学成了状元。

只是后来他走上了另一条路,把才华与精力用到了别处。

在场的学子们都若有所思地记下了临清筠方才说的这些话。有人根据范明真的这篇策论又提了些问题,临清筠都一一耐心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除了政论,后来又有人主动向临清筠讨教诗赋。江殊澜一直在临清筠身侧安静地看着他和这些学子们交谈。

此时的他仿佛彻底褪去了属于大将军的那一面,变成了一个饱读诗书的清雅少年。

无论是谁问到了什么,他都对答如流,用清润的声音给出自己看法的同时,也会根据对方提问的特点与方式,谦和地引导他们有更多自己的观点。

不仅是江殊澜,在场很多人都下意识觉得眼前的人并非叱咤疆场的大将军,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