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们见他这样,一个个笑了起来。
自从石从金和石从银考上童生后,石泉寨在苗寨中出名了。
毕竟很少有人会送孩子去念私塾,而且两个小子才学了一年多,第一次便考上了童生,这比很多人强。
当时,石泉寨出了两个童生的消息传开,不止几十个苗寨,镇子上的人也惊掉下巴。
不过等得知明庭教的16个学生全部考上童生,何止是他们,整个县的人都惊呆了。
平时看到明庭经常带着学生们到处转悠,还有人议论,说明先生是不是太年轻,不太会教书,居然天天带着孩子们玩儿。
没想到明先生哪里是不会教书,而是教书特别厉害!
于是好多人家都咬咬牙,勒着裤腰带把孩子送到明庭的学堂,其他苗寨也送了孩子过来。
如今,明庭的学堂里已经有33个学生。
这一回,他让最开始的16个弟子去考秀才。
去之前有家长非常担心,毕竟每考一次开支很大,科考费银钱,不是一般家庭能支撑的。
自己孩子跟着明先生念了三年书,能考上秀才吗?
对这么想的家长,明庭也没有强求。
毕竟镇子偏僻,大家收入不高,因为银钱担忧很正常,所以他只说愿意考的可以试试。
反倒是学生们一个个信心十足,他们可是先生的学生!先生说行那就行!
这不,16个人全去了。
石从金和石从银走的时候,钟明鼎还劝石族长,说读书科考非一朝一夕,很多人读了几十年还是个秀才,哪儿有那么容易。
他这样泼冷水,反倒被两兄弟怼了。
“姑父,你可不要瞧不起人,先生说我们肯定能中。”
“对!姑父,你是不是不爱念书,对自己没自信,所以觉得我们也不行?你这种心态可不好!”
被两个十四岁的孩子当众反驳,叫钟明鼎很没脸。
现在,看到石族长走来走去,焦心得不行,钟明鼎忍不住露出嘲讽的笑容。
考秀才要是那么容易,秀才岂不是遍地走了?
不过是考上了童生,尾巴便翘天上了,以为秀才很容易,简直是白日做梦!
他这回要等着看笑话呢!
就在钟明鼎肯定石族长的心愿会落空,突然听到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
带头的衙役隔着老远就冲石泉寨喊着:“恭喜石从金老爷,石从银老爷!给两位秀才老爷报喜来了!”
“这是……这是考上了?!”
即便石族长见过一些世面,此刻还是激动的嘴唇发抖。
“考上了,考上了!从金从银都考上了!”
族人们欢呼着,很快备了茶水小吃,两人的母亲还拿了喜钱。
“老太爷,两位秀才老爷高中,您教子有方啊!石从金老爷第四名,石从银老爷第十一名,恭喜您,这是苗寨飞出了金凤凰啊!”
报喜的人很会说话,石族长连忙发喜钱,顺便询问其他人考得怎么样。
“明先生真是厉害,16个学生全部榜上有名,都考中了秀才!县太爷高兴得不行,亲自去了明先生的学堂!”
衙役兴高采烈,说起这些事情时眉飞色舞,仿佛是自己考中一般。
县里考中的秀才多,全都算在县太爷的功绩上。县太爷高兴,他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赏赐也多。
石族长还要留人吃饭,结果衙役说还要去别的地方报喜,这回考中的秀才公太多了。
等人走后,石族长摸了摸自己的脸,嘿嘿地笑了起来。
他才三十多岁,已经成老太爷了?两个小子14岁成了秀才公,真给咱们石泉寨争气!
石族长不由得想到明庭说过的话。
他说只要苗寨出了读书人,考秀才、中举人,日后他们就可以保护庇佑苗寨。
遇到上面派下来的官员,有精通朝廷律法的自己人,苗人才不会被蒙蔽,不会被欺负。
如果石从金和石从银走的更远,入朝为官,苗人有了靠山,苗寨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
虽然石族长不知道什么叫“话语权”,但他明白明庭绝对不会欺骗自己。
读书,考科举,这是好事情,他一定会支持儿子继续念下去。
刚才衙役们点头哈腰,称自己为老太爷,石族长的感受更加明显。
若是以前,这些人来收赋税或者抓劳役,都呼来喝去耀武扬威,哪个苗寨不是好吃好喝供着,生怕得罪他们。
如今,石从金和石从银还只是秀才,衙役的态度和之前已经有天壤之别,要是他们考中举人,甚至进士呢……
石族长心中升起雄心壮志。
明先生没有说错,读书考科举才是正途!
等其他苗寨知道了这事儿,嫉妒得不行,纷纷赶来贺喜。
之前看出了门道,把孩子送去了学堂的人,看到石族长得意劲儿,幻想着等自己寨子的孩子考上秀才,他们也能风光。
至于那些还在犹豫不决,甚至排斥汉人的老古板们,这次也受了刺激。
特别是听石族长说了朝廷对秀才的赏赐,以及秀才的特权,这些人坐不住了。
他们要赶紧回去,挑最聪明的小子送到明先生那里!
凭借着这次的成绩,明庭成了全县人都知道的名师,甚至连临县的人也知道有一个明先生,教学能力极强,学生考科举通过率百分之百。
于是,原本偏僻小镇,如今热闹了起来。
不少其他乡镇,还有其他县的人,为了孩子能拜名师,纷纷迁移过来。
“你是为了明先生来的?”
“对啊!我家孩子身体不行,只希望他能考个童生,好歹能养活自己。”
“你太小瞧明先生了吧!至少是秀才!明先生的学生全是秀才公!”
明庭原本是想隐居带孩子,没想到一下子搞过头了,成了名师。
说好了这是度假小世界,结果弄得……
唉!
好在秀才可以去县学念书,或者拜举人为师继续上私塾,后面甚至还要出去游学,这些通通跟明庭没关系了。
即便他有这个能力,能教出举人、进士,甚至教出状元郎,可是没必要这么辛苦。
学生多,分班多,什么都教,只有他一个老师,最后岂不是会累死!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他已经给他们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剩下的就靠自己的悟性和努力。
明庭打算专攻童生和秀才。
“先生,我们想跟着您。”
在别的秀才跟明庭道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书院后,石从金和石从银留了下来。
他们不打算去县学,也不打算拜其他先生。
在两人心里,明庭是最厉害的先生,别人谁也比不上明先生!
“你们就不怕我学问不够,教不了,耽误了你们的前程?”
明庭笑呵呵地看着两个少年。
“先生是最棒的!我们不服别人,就服先生!您可千万别赶我们走,别不要我们啊!”
石从银有些着急,要不是他现在长大了,换以前肯定抱着明庭的大腿。
明庭当然欢迎石从金和石从银,他们已经考上秀才,可以当工具人了。
这么多学生,明庭一个人哪儿忙得过来?
新入学的孩子跟着两兄弟启蒙,打基础,把他们当初走过的路再来一遍,明庭就解放了!
因为学生逐渐增多,明庭买了一块地,打算建一个大一些的学堂。
到时候,学校要种菜养鸡养猪,自给自足。
石从金和石从银正好当教导主任!
小年轻精力旺盛,当学生们嘛,劳逸结合,劳动课除草种地,生物课养猪喂鸡,完美!
看到学堂里的那一张张稚嫩的脸,明庭脑子里不断蹦出“打工人+1”的提醒……
既然石家兄弟自投罗网,他一定会好好发挥他们的特长。
自己的学生,使唤起来良心不会痛。
不过这些他可不会说!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
见两个小子眼巴巴的,一副可怜狗狗的模样,明庭拿书本敲了一下他们的头。
“留下吧!我看你们是馋温大娘做的烧鸡和猪肘子了!”
“烧鸡好吃啊!”
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在门口传来,三岁多的小明瑞一听到烧鸡,立刻馋了。
“今天的诗会背了吗?”
看到小侄子馋猫模样,明庭走过去,将他抱起来,“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瑞眼睛又圆又亮,背完后连忙眼巴巴地看着明庭,一副快夸夸我的模样,十分有趣。
“不错!晚上奖励大鸡腿!”
明庭虽然平时严厉,该表扬的时候毫不吝啬。
不过,夸完之后,明瑞的任务量也增加了,以前一天认十个字,从今天起翻倍,认二十个,还要背一首诗。
小明瑞只记得一会儿有大鸡腿吃,至于任务陡增,不存在的!
只要有鸡腿,一切都好说!
石从金和石从银回苗寨说了会继续跟明庭学习,石族长没有反对。
他一开始对他们的要求只是念书识字明事理,儿子们考上秀才,已经超出预期,是莫大的惊喜。
至于别人去了县学,或者拜了举人先生,石族长没放心上。
他和明庭认识这几年,对这个年轻人敬佩不已,儿子们跟着他肯定能学大本事!
钟明鼎知道这事儿,劝石族长送石从金和石从银去县学,毕竟这是官府办的学堂,老师更优秀。
“没人比明先生更好!”石族长摆了摆手。
别的老师只讲书本,明先生还教做人的道理,连种地养殖他都教。
这几年石泉寨在明庭的指导下,收成好了很多,在石族长看来,别人谁都比不上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