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

我的公主 罗青梅 2363 字 2024-01-02

婆子端着热茶进来,看到树下的吴轩,呆了一下,红了眼圈,背过身去擦眼泪。

吴轩练了会儿基本功,院门外忽然扬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吴轩的叔父匆匆走进院子,拉起吴轩就走。

“轩哥,快,随中贵人进宫谢恩。”

叔侄俩到了前堂,老国公正和一个中年太监说话。

太监生得白白胖胖,一脸和气,留下诏书,带吴轩进宫。

路上,叔父告诉吴轩不必害怕,进宫以后内侍会教他怎么行礼,他跟着做就行了。

原来,春天那场大战,多亏吴父这一路人马牵制了夏军的兵力,打碎了夏国发动奇袭的全盘计划。夏国一位皇子在巨佛沟受了重伤,气急攻心,很快不治身亡,而宣和朝在六月平定了西南的叛乱,大军直接转头北上迎敌,夏国见讨不着便宜,派出使者,两国在巨佛沟和谈,夏国退兵。

和谈结束,宣和帝论功行赏,想起战死的吴父,追封吴父为忠烈大将军,赏赐良田财宝。正好东宫在为太子挑选伴读,宣和帝听说吴父只有吴轩这么一个儿子,大笔一挥,写下了吴轩的名字。

吴轩被带到延福宫叠琼阁,阶下站了几个十二三岁的小公子,都是前来谢恩的。

每年从宣和朝索要大笔岁币的夏国主动和谈,朝野内外都认为这是打了一场大胜仗,宣和帝人逢喜事,龙颜大悦,起了兴致,正在阁中挥毫泼墨。

等宣和帝停笔,左右内侍立刻争相对着画一通赞叹,太监领着吴轩和其他小公子一起入内,带着他们上前行礼。

轮到吴轩时,宣和帝惊讶地看他几眼,叹口气,对左右道:“原来吴鹏的儿子这么小,小小年纪就没了父亲,朕瞧着不禁心酸呐。”

左右都拱手道:“官家仁爱怜悯,社稷之福,百姓之福。”

宣和帝招手要吴轩上前,指指阁中宝架上陈列的珍奇,摆出一副慈爱模样,“喜欢什么,挑一个,朕赏给你。”

吴轩恭敬地行礼,道:“陛下,父亲在世时,常常叮嘱小子,吴家世代深受皇恩,吴家儿郎当报效皇恩,为国尽忠。死于边野,马革裹尸,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小子不敢领赏。”

宣和帝面露笑容,他知道吴轩这些话一定是长辈或者太监教的,但是吴轩能够口齿清晰、不慌不乱地把这些话复述出来,也很难得了,“吴家果然满门忠良。好孩子,你日后陪伴太子读书骑射,将来定能和你父亲一样为朕领兵御敌。”

方氏惊喜万分,吴轩得到宣和帝的赞赏,在吴家的地位无疑更稳固了。

宣和帝嘱咐老国公好好教养吴轩,老国公对吴轩更加重视起来,决定亲自教授吴轩兵法。

在这之前,老国公认为吴轩太过瘦弱,虽然给他请了老师,但是始终没有表现出要栽培他的意思,却把吴轩的堂弟带在身边亲自教养,方氏一直耿耿于怀。

自此,吴轩每天不等天亮就早起,在家练习基本功,然后进宫陪伴太子读书骑射,下午回到家中,练习枪法,和堂弟们一起跟随祖父学习吴家的家传兵法。

太子有很多伴读,这些小公子都是高门子弟,年纪不大,但是没一个真蠢的,都在绞尽脑汁讨好太子,唯有吴轩从来不往太子跟前凑。他性子安静,每天不是练功就是读兵书,太子嫌他年纪小又无趣,也很少和他说话。

天气渐渐冷下来,太子养尊处优,又是少年心性,加之身边一群讨好他的高门公子帮忙出主意、打掩护,经常找借口偷懒逃课。

当朝宣和帝浪荡轻佻,当皇子时整天不务正业,迷恋声色犬马,即位后也不改好逸恶劳的脾性,只要丞相能够保证源源不断的国库收入,让他可以尽情享受,他乐得将政务交给丞相打理。皇帝老子轻佻,如今太子有样学样,东宫官员不敢多管。

伴读们为争夺太子的喜爱,变着法搜罗民间新鲜玩意哄太子高兴,今天蔡家公子给太子带几本香艳话本,明天高家公子把自己重金买来的美人图献给太子,后天朱家公子偷偷引着太子去瓦舍看卖艺杂耍,九皇子、十皇子、十一皇子也常跟着他们一起玩耍。

入冬后,下了几场雪,天气越来越冷,滴水成冰。

吴轩起了个大早,练功后,入宫去学堂,太子还没起床,先到的伴读习以为常,钻进偏殿暖阁烤火。

其他人坐在火盆旁谈天说地,讨论今天太子会带他们去哪里玩,吴轩径直走进角落,拿出兵书看了起来。

刚看了两页,门帘忽然被人从外面掀开,几个面色焦急的内侍涌进偏殿,到处走动,外面脚步声大作,传来轰轰响声和杂乱人声,四面宫门轰然关闭,太监领着几队禁卫,将所有出口都堵了起来。

众人吓了一跳,抓住一个交情好的内侍:“你们在闹什么呢?出什么事了?”

内侍小声道:“小人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只知道他们要找一个小娘子。”

“哪来的小娘子?”

众人面面相看。

角落里的吴轩合上兵书,右手微微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