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去学室里了。
学室的性质,也从赵括的私人讲学,逐渐变成了各家争辩理念,探讨学问的地方,荀子,邹子等人轮番的来讲述自己的学问,任何人都是可以去听的,是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收益最大的,或许就是韩非,韩非在被赵括灌输了那些经验之后,再来听这些学问,完全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有一种独特的,不同于赵括,又吸收了各家所长的学问,正在他心里逐渐形成,以法为本,驾驭各家学派,也逐渐成为了他的治国理念,他原先是非常反对这些无用的学问的,可是他发现,无论是儒,是墨,还是道,其实都不是一无所用,倒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墨家,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培养墨家的办法来革新技术,求得一些领域上的突破。
儒家可以借鉴的地方,是仁政,是通过礼法来进行束缚,通过建立完善的道德观念,来完成社会的稳定,名家的逻辑学,无厚去尊,可以形成律法之下人人平等的理念,阴阳家的王朝更替学问,可以变成推动革新的催化剂,固步自封是要灭亡的。韩非的成长速度惊人,他整日都在思索着,神情恍惚,显得更加呆萌。
而各派的学者们,可以说,都是得到了成长的,墨家大概是因为马服君的嘱托,将研究新的文字载体当作了自己的目标,开始了各种试验,毫不例外? 这些试验都失败了? 可是墨家并不气馁? 比起别的学派,墨家更有一种钻研精神,他们不会轻易的放弃,也愿意去做出更多的尝试。
医家也在赵括这里得到了不少的感悟,赵括知道的医学知识很有限,也只是能说出保持干净能预防疾病,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方面的事情,不过? 就是这些知识,也让医家们很是惊讶,赵括告诉他们,这些学问是父亲所告诉自己? 具说? 父亲曾看过一本扁鹊传下的医书,可惜后来被损坏了。
因为马服君的信誉? 这些人并没有怀疑真假,他们吸收了所谓的预防理念,决定去推广赵括所说的这些知识,看看是否能起到些作用。
农家的理念与赵括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可是他们将农民的权益寄托于统治者的善念之上,这显然是不对的,自从与其他学者们聊天之后,墨家的典章是给予他们启发的,农家逐渐觉得应该用律法这样的订律来维护百姓的权益。还有名家,名家可能是进步最为明显的,当公孙龙不再着迷与诡辩,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如何通过辩论来提升学问之后,名家就开始大步向前。
公孙龙在去尊,无厚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法治,君民同罪等理念,公孙龙或许是从儒家这里获得了启发,又认为知识才是推动一切的力量,鼓励国家修建学室,有教无类的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名家的发展速度,让赵括都感觉到害怕,大概是他们先前一直打磨工具,工具已经足够的锋利,能让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收获。
最大的受益者,当然还是儒家。儒家向来是在不断发展的,即使有些学派走向了歧途,也有其他学派继续钻研下去,赵括的学问与儒家颇为相似,却又有很大的不同。荀子年纪虽然很大,可是他并没有老人们固有的局限,他勇于去改变,不会抱着自己的学问顽固的训斥其他人。
或许荀子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学问在最后还能取得突破,他是很开心的,儒家开始大力的吸收马服君的思想,并且按着儒家的理念进行改变,只是,儒家过于庞大,想要彻底的完成转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让他们在前期的革新过程之中,彻底的败给了其他的学者。
当名家都在他们的面前提出该如何施行仁政的时候,儒家就有些急了,还好这里还有个荀子。荀子出面,还是能跟其他学派交手的,可这也加速了儒家的改变。
荀子很开心,他不曾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居然能再一次看到百家争辩的场面,赵括告诉他,这是百家争鸣。荀子觉得这形容非常恰当,各派又开始了钻研,开始了新的发展,力求突破,互相比试,不断的吸纳,他们隐约是认可了大一统的方向,在大一统的基础上做出了改变,想要成为一王天下后的受益者。
这一切的推动者,马服君赵括,此刻却并不是很开心。他皱着眉头,坐在内室里,也不怎么说话,心情很是悲痛,众人也都理解他,不去打扰他,赵母见了他很多次,艺带着赵政也来看望他,赵括看着他们,嘴里说着没事了,可是眼里的悲哀,却是瞒不过任何人的。
小赵政坐在父亲的怀里,用头摩擦着赵括的脸,想要让父亲开心起来,赵政已经六岁了,可他还是喜欢跟父亲撒娇,赵括笑呵呵的抱着他,将下巴放在他的头上,又看了看一旁的艺,艺的腹部已经高高隆起,最近都有些走不动路了,赵母天天陪在她的身边,对她也非常的呵护。
“父亲您别生气了,等我长大了,我就为您复仇,将让您伤心的人抓起来,打一顿!”,小家伙眼巴巴的看着赵括,认真的说道,赵括笑了起来,眼里的悲伤也散去了一些,看着艺,他认真的叮嘱道:“这段时间可不要再惹母亲生气了母亲想吃什么,就给她送过去,知道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