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大放异彩(第三更)

王静初的肚子日渐大了起来,因为是第一个孩子,而春天又容易引发疫病,所以府中众人都极为小心。

叶春秋成了国公,自然愿意多陪在左右,偶尔享受着家中的天伦之乐。

他让孙琦将镇国府的账目大致地整理了一下,索性就在家中研究起镇国府的各项开支。

一年近两百余万两银子的岁入,这是真正的纯利,若是单纯的销售额,只怕要高达七八百万两之多,单单原料的采购就高达纹银百万,再加上两百余万的薪金给付,整个镇国府,几乎无时无刻都有无数的资金在疯狂地流动。

现在的拳头产品,还停留在仙鹤车、沙发和水晶玻璃上,叶春秋不急着去开发什么新产品,现在招商局倒是在扩张车坊,只是这一次,问世的却是新的马车,这马车没有仙鹤车华贵,许多地方,能省则省,属于平民级的马车,无论是空间还是舒适感,都要差一些,不过价格却是压缩到了二十两银子,这个价位,其实就是满足一些小富之家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载重货车的投产,这载重的货车已经在研究院几经调试之后,大致已经初具雏形,在平坦的水泥路,完全能够载重两千斤,而且是在不费马力的情况之下,若是崎岖的山路,亦可承载千斤。

商业的版图就是如此,至少孙琦现在推广起新品来,可谓是得心应手,招商局因为此前水晶、仙鹤车,甚至是收购各种原木、矿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商业网络。

譬如在扬州,孙琦不需去寻人,若想兜售什么货物,脑子里大致就能寻到几个扬州商贾,这些人要嘛曾和招商局做过仙鹤车的买卖,要嘛从招商局进过水晶,从招商局里得过不少的好处,现在要兜售平民车和载重货车,想开拓扬州的市场,只需修书一封,若是对方有兴致,自然会先订购一些拿去试试看,至于扬州本地的市场,则是他们自己来打开了。

说到底,现在招商局已经与许多商贾联系紧密,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为不少人完全是靠兜售水晶和仙鹤车挣银子,出了新品,若是销售得好,他们自然可从中大赚一笔,即便卖得不好,帮着招商局代销一下,即便花费一些心思,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损失,可是借此与招商局打好了关系,将来从招商局多拿一些畅销货,也完全有足够的利润。

现在平民车已开始规模制造,可是各处的代销商,却都或多或少地开始下订了,有的十辆,有的二十辆,财大气粗的,便是下订百辆,也只是谈笑风生而已,说到底,给招商局推出新品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大家打好了关系,将来水晶和仙鹤车才能拿到更多的货,时下这两样过于畅销,拿到货不愁卖不出去,这和捡钱没什么分别。

叶春秋在自己的小厅里,一面喝茶,一面坐在沙发上,脸上带着淡笑,看着各种账目和下头主事的汇总,心里也就大定,这个经销的网络确实很有意思,可以说是已经涵盖了两京十三省了,那些与招商局打交道的商贾,可不只是寻常商贾这样简单,几乎都是各地的地头蛇,说再直白一点,这些人哪里是商,分明是‘官’,不过是让下头人用‘商’的身份罢了。

地方上,这些人的能耐很大,上能左右官府,下能压制地头蛇,现在只要出了新品,全数交给他们去经营,而招商局呢,什么都不必管,专心生产和研发也就是了。

孙琦对于新品,也是寄以厚望,不过也有一些隐忧,便对叶春秋皱着眉头道出:“现在的问题,是畜力的问题,车是有了,可是现在马车流行,许多人家都解雇了轿夫,可是牛马的价格却是居高不下,单以京师而论,一匹马在从前是九千钱,现在倒好,直接涨到了五六两银子,要养活也是不易,那坐仙鹤车的老爷们肯定不在乎这个的,可是现在新推出的‘宝马’马车,价格虽然还算公道,可是……现在倒还没太大问题,可是将来用马车的人越来越多,这马价怕还要涨……”

叶春秋却是没有露出过多忧心之色,对孙琦道:“无妨,等马价高涨,自然会有商贾从大漠运马进来,只要有利,还怕他们不为所动吗?”

孙琦却是摇着头道:“可是马吃的是粮啊,这样下去,只怕要伤农,就怕会有人……”

叶春秋却是笑了笑,眼眸里露出几分意味深长,道:“如果粮产可以增加呢?农林所那儿,有消息了没有?问问他们,培育了多少种子,将来只要有足够的粮产,大家就不用担心马料的问题了。”

孙琦挑了挑眉道:“农林所那儿?这个就不知了。”

叶春秋深知接下来就是农业的问题了,说穿了,只有农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招商局才能大放异彩。

他又与孙琦说了一些镇国府里的事务,到了最后,孙琦看了看天色,便道:“夜里有几个蜀中的商贾与舅父要谈一些生意,舅父便不多待了。”

送走了孙琦,叶春秋起身,不妨那叶老太公抽了空来此,看着叶春秋道:“春秋,这几日去了哪里?”

见叶老太公一脸严肃,叶春秋不敢怠慢,忙道:“孙儿都在招商局来回呢?”

“嗯?是吗?”叶老太公眯起了眼睛,一副似是深究的样子,而后捋着他的一缕羊须,像是有些不信地道:“春秋啊,大父知道有些话,你也不好说,不过啊,大父也知道,你年轻力壮嘛,现在静初已经怀胎两月了,嗯嗯……大父懂的,男儿大丈夫嘛,尤其是春秋这个年纪啊,不过……要有节制啊,何况……这外头的女人,哎呀……怎么说好呢,来人,给老夫斟扣茶来。”然后,叶老太公很是慈爱地看了叶春秋一眼,关怀备至地道:“大父先润润嗓子,再和你细细地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