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置之死地而后生

刘昌很年轻,细皮嫩肉,不过给事中素来资历年轻,不过别看官职卑微,权利却是不小,正因为他资历浅薄,年纪轻轻,所以这等人最是‘仗义执言’。

朱棣不为所动:“爱卿所言何事?”

刘昌道:“昨日有泰和县公文一封传递至刑部,微臣进行核实,因兹事体大,牵涉内阁大臣,是以不敢做主,恳求陛下圣裁。”

此言一出,大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前些日子,针对杨士奇酝酿了这么久,今日总算是图穷匕见了。

解缙微微皱眉,露出几分不悦之色,却也不知是不是作伪。

金幼孜几人却显得有些兴奋,似笑非笑地看着那刘昌,当然也不肯做声。

其实有许多人偷偷去瞄那杨士奇,偏偏杨士奇气定神闲,一副淡然从容,似乎对眼前生的事都不以为意。

百官之态各有千秋。郝风楼只是抿嘴,却似乎在思索什么。

朱棣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抚案沉吟片刻,目光幽幽地看了那杨士奇一眼,似乎是在踟躇,今日廷议是不是该把这档子事拿出来说。最后他颌点头道:“泰和县之事,积攒于宫中的奏疏多如牛毛,朕岂会不知?怎么,莫非泰和县有了什么眉目?”

那刘昌义正言辞的声音已经响起:“微臣不敢相瞒,确实已有了眉目,主告者,乃是泰和几个有德士绅……”

“……”

众人一听,就晓得这刘昌不怀好意了,这分明就是先入为主嘛,你一开口就说告状的人是有德士绅,这不就是说杨士奇成了无德被告?杨士奇若是有德,那么有德士绅怎会状告他?

“其一,为泰和耄老吴尚忠,老先生年界六旬,已到了知天命的岁数,却因不忿,是以纠结子弟、同乡擂鼓状告。所告者,乃是翰林侍讲,内阁大臣杨士奇,杨大人早年丧父,从母改嫁,遂改姓为罗,继父罗性,虽与杨大人无血脉之亲,却将他视如己出,亦父亦师,自幼督导他的功课,舔犊之情,也不过如此。去年罗性逝世,杨士奇非但没有上书恳请回乡守制,反而不露声色,视其父形同路人,此案已有定论,江西巡按走访泰和县上下,收集供状三百二十一份,吴尚忠所告,句句属实。”

定案了……

想不到定案这么快,原本大家以为没有三两个月也不会出结果。不过仔细思量,这倒也是在情理之中,这件事受到了江西巡按的关注,案情自然快上几分。不过显然,这背后肯定是有人故意为之,否则岂会赶在这时候?

刘昌昂然道:“本朝以孝治天下,凡士农工贾,类不俾之各建宗祠,以祀其祖先。朝廷命官,凡有父丧,敢不请旨回乡,守制三年。此纲常伦理,不敢违也。翰林杨士奇,清贵之躯,本该为百官楷模,却是违背天纲,微臣斗胆,伏请陛下圣裁。”

朱棣的目光不由地落在杨士奇的身上,淡淡地道:“杨卿,刘卿所言可是句句属实?”

杨士奇站出来,拜倒在地:“所言皆实,微臣万死……”

一听到这句话,顿时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