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章 被拍的最爽的一次

杨锐表情轻松的看着达尔贝科,而他内心,则并不像是表情那样轻松。

他写的文章,实际上是脱胎于达尔贝科曾经的演讲的。

达尔贝科的原文《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序人类基因组》,原本是在86年的3月,发表于《科学》杂志,这篇文章,基本可以看做是后基因时代生物学的宣言。

文章如此之厉害,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除了与达尔贝科的身份有关以外,也是因为他的文章提出的观点非常重要。

杨锐并不知道达尔贝科此时是否有成文,是否有相同的想法,而相同的想法是引起共鸣,还是引来逆反,杨锐也说不清楚。

不过,虽然吸取了达尔贝科的文章灵感,但论文是杨锐重新写就的,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并不担心被达尔贝科看出来。

唯一的问题在于效果。

如果能够得到达尔贝科的赞同,进而获得他的支持,成为测序中国人基因的主持者,这就是万金难换的机会,可以说,杨锐要真正拥有一间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全看有没有机会做这种世界顶级的项目。

科研界是很现实的,不是说做出了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验室就能成为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因为很多诺贝尔奖级的研究,并不需要高级的实验室。

要成为世界顶级的实验室,首要条件还是硬件,有硬件才能吸引到世界顶级的研究者,其次,就是要有世界顶级的项目——所谓世界顶级的项目,就是顶花钱的项目。

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要催生多少个世界顶级的航天实验室。

比如南极考察站和北极开发,又能催生几个世界顶级的冻土、海洋实验室。

相比之下,没有顶花钱的项目的实验室,再强的学者也是发挥不出作用,比如中国的沙漠实验室,除非来一个塔里木盆地大改造的项目,否则,再好的学者和硬件条件,也难以做成世界顶级的实验室。

虽然不用世界顶级的实验室也能做出世界顶级的研究,但科研人会因此而放低实验室的要求吗?

永远不会。

用低级的实验室做出高级的成果是多艰难的事啊,要用一个形容词来说的话,根本就是“传奇”。

这就好像是陕北穷山沟里的孩子,要考上清华的难度一样,有可能考上吗?当然有可能,传奇每年都可能发生。

但谁愿意要这样的条件?谁想当这样的传奇人物?那都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

科研人最希望拥有的,永远是更好更好的实验室。

如果能够拥有世界最好的实验室,出世界顶级的成果,不是更简单?

就比如欧洲的大型对撞机,随便丢几只物理系的阿猫阿狗过去,抄一点数据出来,登《自然》和《科学》或许是有些难度,可要弄个sci100的期刊,还是轻轻松松的。

sci100是什么概念,截止2010年,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拿一篇这种文章去找工作,全国的高校和研究所都会敞开大门的,不说想进哪里就进哪里,但只要对方有招人名额的,九成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