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80年代的中国,在学术界的话语权是弱了又弱,伊文思已经属于需要仰望的人了。
杨锐比较年轻,还没有感觉,后面进来的张大勇教授,刘化峰教授,以及宋文浩等人,却都是看的吃惊不已,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就连中方领队,问了旁人,知道伊文思是谁以后,都紧张的磕牙,道:“杨锐可别是得罪了人家。”
“我说,你就不能想点好的?”宋文浩一把将领队给拽了回来,又问门口的老外,道:“你们的主厅不是要清场的吗?什么时候清场?”
老外毫不犹豫的道:“现在就清场了。”
“得,咱们走吧,别呆着让人家给清场清出去了,那国际影响可就难看了。”宋文浩一边说着,一边推着领队走。
领队莫名的觉得很有道理,半推半就的跟着出去了。
张大勇、刘化峰等人亦是入围的,这时候没了干扰,就站到近一点的地方,听杨锐和伊文思教授谈话。
杨锐并没有着重描述cr的学术性。
他是一门心思的推介自己的cr仪,并将之当做一种生产力工具来介绍。
这与张大勇等人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如果是他们的话,有这种与世界大牛讨论的机会,那肯定是要说最前沿尖端的学术问题了。
不说现在的对话有没有价值,就是回去以后,说我和某某讨论了某某话题,那也是非常有派头的。
当然,如果话题能引起大牛的好奇就更好了,但这就像是勾引小姑娘,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只能靠碰。
杨锐的目的性却是更强,而且更有自信。
如果是原版的cr,杨锐或许会规规矩矩的说些原理之类的东西,谈论一下它的伟大前景——每一名伟大的学者在谈论自己的成果的时候都会用伟大前景来形容的,激光技术是具有伟大前景的,全息图像是具有伟大前景的,肌肉注射活鸡以增产是具有伟大前景的……
是不是真的有伟大前景,伟大前景在什么地方,学者们是不会着重讲述的。
然而,伟大前景是属于原版cr的。
对杨锐来说,他现在做出来的第一版cr仪,当它的后缀有一个仪器的“仪”的时候,它的前景就已经实现了。
原版的cr是非常复杂的实验室实验方法,它不需要特别的仪器,但它需要熟练的操作和精确的控制。
事实证明,做一个时间精确到秒的麻辣烫店老板是很不容易的,原版的cr,至多也就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第一版的cr仪,却已经达到了能用的程度。
作为?种跨时代的产品,当它达到能用的程度的时候,伟大就已经显现了。
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生物技术堪称是一日千里。
一台仪器,从购买到淘汰,往往连10年的时间都熬不过。
越是尖端的仪器越是如此。
总有更新的仪器淘汰它。
最可怕的却是实验方法。
cr仪的出现,就改变了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