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随便找了个项目,让许正平主持开展,并与东京大学的加藤教授合作。
当然,说是随便找一个,也不是那么随便,首先是他拿得出经费,这是最重要的,没钱的项目组,要新开项目永远是拖拖拉拉的,在国内申请项目,不管是科工委还是自然科学基金,给钱就没有一个痛快的。
普通的研究人员,光是为了申请项目再等钱,而耽搁几个月时间,简直太平常不过。
杨锐因为有钱,就可以先斩后奏,先开项目后申请经费,这样做好的好处是不耽搁时间,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往往都是有积累的实验室,能用之前积存下来的资金这样做,像是唐集中实验室,也就是最近两年,才慢慢的有了这种积累。
杨锐的实验室自然没有唐集中实验室的积累,但他本人有钱,拿出几千元人民币做个启动资金什么的,再痛快不过。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换成蔡院士,估计也不会用自己的钱做启动资金。
当然,他现在也没有杨锐这般土豪。高级科研人员富起来,是到80年代以后了。
新开项目,除了钱的问题,自然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比如说项目的选择,时间、设备和场地的安排,不过,这些问题和钱的问题比起来,那都不是问题。
许正平以前经常与其他教授合作项目,但都没有这一次痛快的。
事实上,许正平也是考虑到了时间因素,想着现在提出合作,过上几个月,杨锐的实验室有了眉目,刚好一起合作。
然而,许正平是根本没有想到,杨锐开项目是如此的雷厉风行。
“不要先做实验筹备吗?”许正平被喊到了实验室,看着杨锐分配仪器时间,不禁有些紧张。
“我们已经做了一个星期的筹备了,仪器设备都是现成的,试剂什么的也都买来了。”杨锐干脆的让许正平不知所措。
“一个星期以前就在筹备了……你是在楸片论文发表以前,就开始筹备了?”
“差不多吧。”
许正平莫名的笑了起来。
这次轮到杨锐奇怪了:“您笑什么?”
“我想起我年轻的时候也这样,总觉得一帆风顺,什么事都能按计划做下来,我那时候,也是一个实验接着一个实验的做。”许正平满怀着感慨。
杨锐挑眉问:“结果呢?”
“结果,一遇到问题,计划就被斩断了,后面的计划就进行不下去了。”许正平同志明显是在规劝杨锐,对这时候的人来说,这就是平常人表达亲密的正常对话。
杨锐撇撇嘴,道:“之前的计划如果是成功的,不是有论文发表?就算计划斩断了,也不至于进行不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