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旨给李鸿章,令其速调精锐驰援榆关!榆关国之要地,断不容有失,还有……”
话声稍顿,慈禧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又接说道。
“过去大家要办水师的时候,都说什么是保京畿于不失,可现如今,这唐逆的大军都快打到眼前了,这北洋水师呢? 六爷,这事儿,你得放在心上!”
瞧着是一声轻言轻语的吩咐,可那话间却透着发自肺腑的不满来,若是李鸿章在这恐怕早已经吓的一身冷汗,可现在这会被“满汉之别”和“八督议政”搅得不得不千方百计维持疆吏之心的朝廷,至多也就是像这般发发唠叨。
可现在,这话纵是传到了天津,怕也不会再让他吓的浑身 “抖似筛糠”,这恰恰就是权臣与人臣的区别,甚至就连同慈禧,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还有那么些顾忌,甚至没有直接提什么着北洋水师出兵,只是让恭王“上点心”而已。
“太后,这旅顺已失,水师弹药难济,一时难以为用,海军衙门和李鸿章都上了谢罪的折子,臣以为,还是不宜追究的好……”
奕訢一如过去般的和着稀泥,实际上这正是他的精明之处,当年平发匪的时候,他靠的就是这种和稀泥,在群臣皆言曾国藩不忠时,其为其张目,甘为其朝中助力,从而令曾国藩唯以忠心相报。精明如他,这会亦知道现在于朝廷来说只能这般和着稀泥了,否则惹出什么乱子,都不是他所能收拾的。
尽管他主张任用汉臣,可骨子里却对汉臣持以怀疑的态度,正因如此,他才会对以李鸿章为首的疆吏加以警惕之余又百般的示好,如此一来,他反倒不若当年对曾国藩那般游刃有余了,毕竟当年朝廷还有那么些权威,而现在呢?除了这京城,还有东北和蒙古,这大清国的天下可都是汉臣的。
“还有,太后,既然现在唐逆兵锋直指京畿,还是得让李鸿章主持的好,以臣之见,还是得请李鸿章来一趟京城!”
现在请他来,他会来吗?别说是慈禧,现在甚至就连自以为了解李鸿章的奕訢也不禁怀疑起来了,这半个月,朝廷可是已经诏了他李鸿章三次了!
若是再不来,朝廷又如何是好?
大雨落在轿上浸湿了轿衣,亏得那轿衣内衬着一层油布,才使得轿子里还保持着干爽,坐在轿中闭着眼睛的奕訢这会脸色显得很是难看,出了宫的他再也不需要像先前那般,在太后面前维持着小心,因只身在轿中的关系,又令他无需像人前一般,气定神贤装着这大清国的“定海神针”。
只有在人后的时候,他才会把心中的忧恼显露出来,眉头紧锁的他现在甚至不及去思索什么英德等国表示中立,亦未曾思索什么“八督离心”,脑子只剩下一个念头——李鸿章!
现在他李鸿章在想什么?
相交三十余年使得奕訢非常了解李鸿章,他李鸿章是个忠臣,于大清国来说,若是没有曾李师生二人,恐怕大清国早就不复存在了。但纵是如此,他李鸿章又可以相信吗?就如曾国藩一样,他们当年做忠臣都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若是没有左宗棠,没有李鸿章等的人制肘,又岂有曾国藩之忠?
没有汉臣们的互相制肘,这些个汉臣早都把江山夺了过去。可现如今,汉臣们却被朝廷逼得不得不互为擎助,以谋自保,而李鸿章更干脆选择保存实力。至于大清国会怎么样,怕他还真没怎么考虑过。
“不!”
摇摇头,奕訢的心里暗自言语道。
“以李二的精明,又岂不知道,现在只有朝廷能维持局面?若是没有朝廷,这八督,再加上一个唐浩然……”
想到那些汉臣虽是离心,但个个却又精明非常的言称着“勤王”却又不见行动,他们可不就是在等着什么?等着朝廷让步?或者说等着唐浩然把一切都撕的粉碎之后再出面收拾局面!
“李二,李二……”
于唇边喃喃着,奕訢的眉头越皱越紧,现在朝廷对其无一丝制肘,或者说根本就是欲制而无力,眼瞧着唐浩然兵逼京城,他李二却依然在那里“徐徐图之”,他图的是唐逆,还是朝廷怕也就只有他自己才明白。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会来京城,现在太后又有召见了,又该如何?是请还是不请?若是其再次回拒,朝廷的言面又将至何处?
思索中,雨滴落在轿上的声响却是不时的传入的奕訢的耳中,坐于随着轿车走动晃动的轿中,愁眉不展的奕訢那面上的愁容更浓了,甚至直到轿至王府的时候,他脸上的愁容依是未散。
“主子,端方端大人一直在候着您!”
就在轿子落下,奕訢的脸色再次恢复正常不见一丝愁容的时候,奴才边随着的努力隔着轿帘通禀时,走出轿子的奕訢便听到了端方的话声。
“奴才见过王爷,”
抬眼一看,却看到一身便装的端方这会正跪在雨地里,浑身都被大雨淋湿了。
“端方,快,快起来,瞧这给淋的!”
对于面前的端方,奕訢倒是极有好感,究其原因还是当初的那场处置唐浩然的纷乱,若是当时皇上听其言,又岂会有今日之祸。
“王爷,奴才请王爷亲信李中堂,请李中堂赴京!今日之世,非李中堂不可维持,今日之大清,非李中堂不可救!”
(这个月无语加班加的可谓是心力交瘁,昨天暂时轻松下来,今天恢复正常更新,两更合为一更,可量是未减!六千字的大章!月底了,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月票,无论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欢迎你的加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