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渡面色一变,“你要离开京城?”
“不走太远,一两个月就能回来。”容灼道。
于景渡将人放开,起身走到窗边静立片刻,看起来不大高兴。
“我不想让你离开京城,不走不行吗?”于景渡问。
“当初咱们不是说好了吗?”容灼道:“你不高兴了?”
“我当然不高兴。”于景渡又走回他身边坐下,语气带着点抱怨,“我在宫
里大半日见不到你都难受,你一走一两个月,我怎么办?”
“我……”
“不许走,我不答应。”
于景渡耍赖似的,将人抱起来便朝内室行去,压根没打算再给容灼开口的机会。
容灼知道于景渡的性子,当夜也没再提起此事,尽管如此,对方当晚也没轻“饶”他。
于景渡说不让人走,自然是气话。
他说过不会左右容灼的决定,哪怕心里再不愿意,也只能妥协。
实际上两人婚后,容灼已经将商队的大部分事情都放给旁人去跟进了,自己几乎没怎么离开过京城。也正因如此,于景渡此番更不好拦着他了。
半月后,容灼便跟着商队离开了京城。
于景渡虽然不能同行,但一颗心早已跟着容灼飞了。
自商队离京那日起,他便每日一封信。
而且他这些信并没有攒着,而是一天一封地往外寄。
所以容灼虽然人不在京城,但几乎每日都能收到对方的信。只不过随着他离京城越来越远,这些信的时效性也越来越差,往记往到他手里的信说得都是许久前的事。
容灼给他回信,嫌他如此太劳民伤财。
于景渡便回信说,送信的都是自己的私兵,花的是私库里的银子,不是朝廷的。
容灼看了信便给他回了一句,“花咱家的银子我更心疼。”
于景渡接到那封回信时,被那句“咱家的银子”哄得心花怒放。
不过自那之后,他倒是听了容灼的劝,将每日一送的信,改成了隔日一送。
这样一来,容灼每次便能同时收到两封信。
在容灼离开京城一个月后,这日他忽然收到了三封信。
他心中好奇,打开一看,发觉其中一封是八皇子写的。
小家伙字写得不大熟练,估计是找人先写了,自己抄上去的,容灼甚至怀疑这里头大半的字他都未必认识。不过看得出他写得很认真,字迹也很工整。
信中,八皇子朝容灼“哭诉”,说自己忽然间多了好几个先生,每日的功课也比从前更难了。
当时容灼并未多想,只当于景渡是对八皇子的功课上心才会如此,于景渡在信中也没朝他说过此事。
直到不久后,京城的消息传到了商队。
容灼这才知道,就在他离开京城后不久,于景渡便答应了登基一事。
不过朝臣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太久,于景渡便命人宣读了一封立储诏书,着立八皇子于景涔为本朝储君。
这个消息一出,满朝哗然。
谁也没想到,正值青年的于景渡,尚未正式登基,便立了自己的弟弟做储君。
容灼先前便知道于景渡有这打算,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
于景渡如今才二十多岁,只要他自己愿意,未来还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选择。
>可他这么着急立储,便意味着亲手斩断了所有退路。
他不打算再给自己的人生别的可能,因为他早就决心要和容灼共度余生。
不愿,也不会有别的可能。
得到消息后不久,容灼便提前返回了京城。
不知道为什么,他忽然迫切地想要见于景渡一面。
回京这日,容灼没有回府等着对方,而是进了宫。
以他如今的身份,进宫去求见于景渡,也不会惹人怀疑。
彼时于景渡正在御书房批折子,一听说容灼回来了,手中的朱笔一顿,当即在折子上落下了一条突兀地红线。
“我算着日子还以为你要晚一日才到呢。”于景渡太久没见着人了,一见面眼圈都因为激动而有些发红。
“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不提前告诉我?”容灼道:“信里也不朝我说,我还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
于景渡抱着人小心翼翼地亲了亲,这才开口道:“你走之前我告诉过你啊。”
“你什么时候告诉过我?”容灼一怔,“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不可能会忘。”
“我没觉得多重要,就随口提了一句,你当时应了,我就以为你听进去了。”于景渡道。
容灼一看他这表情,登时反应过来了,听于景渡这个描述,定然是在他们亲近的时候提了一句。而那种时候,容灼根本没有思考的能力,或许连记他说了什么都没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