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会元,魏时是站在最前头的,正式开考之后,并不见皇上,几位主考官倒是站在一边,魏时的座位也是最靠前最中间的位置。
最前面这一列,便是此次会试的前十名,左右两边都是魏时不认识的人,应该就是白鹿书院的两位同年了,看上去也是还是挺年轻的,也就是二十岁左右的样子,这些座次就是按照成绩来排的。
想来就算是不看书案上贴着谁的名字,习惯这样排序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算出考生在会试当中的名次来。
殿试是只考策问,所以不管是试卷,还是官方提供的纸张,加起来都不是很多,不像之前会试的时候,量太多了,需要仔细记住顺序,免得到时候慌里慌张的把顺序给放错了。
殿试的题目跟会试的大气磅礴比起来,要‘小’很多,让贡士们做这样的策问题目,应该说要更务实一些,更能够考察出水平来。
如果要管理一县之地,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这一批贡士虽然大部分都会进入东宫做属官,但是将来也是有可能被外放做父母官的。
不过俗话说的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尚未入仕途的贡士们,在此前的很多年都致力于读书考科举,就算有想要日后为一地百姓谋福的人,没入仕途之前就想这些,未免有些太早了。
最近这十几年来,在当今继位之后,策问题目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管是教书先生,还是应考的学生,都根本就摸不着朝廷的脉络。
各个方面的都有,跟以往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不再辩证的问什么礼与法的关系,也不会问本朝哪位皇帝的政绩如何,避免了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出来。
策问题目出的都很切合实际,学生们私底下练习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偏这个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