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策问,不光是考察写文章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洞察世事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全国那么多人里,选出一百名左右的进士,这样的淘汰率实在是太高了,有一个科目跟不上,就基本上注定了没办法被择优录取出来。
魏时一直都知道诗赋和杂文是自己的短板,所以从来都没放弃过练习,除了策问之外,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两项了。
哪怕他一直都认为,真等到入了仕途之后,最最派不上用场的就是这两项了。
右前方的两位仁兄,有一位貌似还是熟人。
魏时先前没有注意过,这会儿仔细瞧着,倒觉得有几分熟悉。
郑家逸,小三元,跟他同一年乡试,当时魏时是解元,第二名就是郑家逸。
因着郑家逸比魏时大了三岁,所以他一直都以为郑家逸会在乡试之后,直接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不必像他一样多等三年。
不过当年会试放榜的时候,他也是亲自过去瞧了的,上面既没有郑家逸的名字,也没有刘子成的名字。
这也就是说,江佑府乡试的前三名,不管是不是都没有参加会试,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全都不在那一年会试放榜的名单上。
魏时当时就觉得,知府刘大人若知道这情况,心情肯定不怎么样。
不管是熟人,还是之前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表情要么是眉头紧锁,要么就是一脸的严肃,总之就没有一个特别轻松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