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75章

回到民国做教育 云晓 1614 字 2022-09-20

当初的文言白话之争轰轰烈烈,到如今写白话已成为了青年的时尚,文言落败已成必然。

“虽说时代潮流终不可逆,可我们到底还是需要坚守一些东西的,先人的经典到底不能到我们手里就断了。”

阮淑贞的话引起了徐瑶和昭兰的共鸣,两人点头附和着,她们到底是从传统出生,女性的中庸让她们在思想觉醒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

这也是办女性报刊《风月相知》时,必须有一个专门板块讲述传统文化的,或许这些本就微不足道,但的确是力所能及。

几人说着时间便过去了,中午的时候,几人合力一起做饭,面团也已经发好了。

“我们这有多少年没一起做过饭了?”

“大概也有两年了,记得当初上家务课时,就属易之饭做的最差,谁能料到这么多年后,竟成为了一个烹饪小能手。”

几人包着包子,说起读书时的趣事,她们这些学生,最开始读书的时候,学校都是按照贤妻良母的目标教学的。

哪能料到这毕业之后,竟有大半的学生投入到社会事业中去了,较之当初的个别人的致力教育,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了。

这群学生不仅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一个个还离经叛道,几乎每个学生都追求过自由的恋爱,自由的生活。

吃完饭后,几人又去裁缝铺去取已经做好的新衣,是最新样式的旗袍,布料也是最新的洋布。

女孩子逛街,大部分都是去了首饰铺子、胭脂铺子,几人虽都不是奢靡之人,却也有女孩子爱美的天性。

更何况冲破传统对于女性的审美,新式的追求自由的展现女性的魅力,突出女性的身材,容貌的靓丽也是一种反封建的方式。

逛了两三个小时,每人都买了不少东西,雪花膏,香水,戒指,手镯,耳环,东西都买了不少。

“一会去琉璃厂书摊子吧,去看看有什么有意思的书没有。”

淑贞的提议很快得到两人的赞同,两人都有着不一般的国文功底,平日也喜欢看一些杂书、古书一类的。

一是文人那一点可怜的自尊心在作怪,总要屋子里放着两三本书,心里才放心;二是几人都是爱书之人,这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书实乃逸趣非凡。

琉璃厂书摊子,实际上就是一条小巷子,卖东西的人将书放在摊子上供来往的行人挑选,这些书大多古旧、破损,有些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旧报纸一类的。

徐瑶就喜欢淘那些旧报纸、旧期刊,有时候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先生们十多年前写的文章,透过文字一睹先生们十多年前饭少年风采。

不过这样的机遇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徐瑶爱逛这琉璃厂书摊子,虽然如今距她居住的地方路程有些远,可一有空闲,还是会来逛的。

昭兰是喜爱诗词风月的人,到琉璃厂书摊子淘的多是他人写的一些旧诗,不拘是有名有姓的,就是没有名姓的,看着有趣,也会买了去。

淑贞则多淘的都是一些已经绝版的典籍,特别是清朝末年那段时间,报刊初步发展时所刊印的。

因为战争、王朝的变迁,以及其他的一些不可抗力,如今的有些典籍并不完整,淑贞想找一些之前印刷的,做一下对比。

三人到来琉璃厂书摊子都有着各自的目的,从街头的第一家,一直逛到最后一家,足足用了三个小时,卖家都要收摊了。

最终三人都淘了一大堆旧书,厚厚的一摞,抱在怀里非常的不方便,原本好打算去南斋吃饭的三人也只好打消了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