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知道他被换了考卷也不过是长叹一声, 叮嘱他潜心读书,等待下一科再考。
张家势大,众人皆不敢得罪,无论是山长还是姚伯父竟无人愿意为他讨一个公道。他十年寒窗苦读,满腹经纶又有何用?无权无势, 便是自己亲手写下的文章也能成为他人之作。
都说让他下一科再考, 可谁又能保证下一科的考官就公正呢?
孟玉堂怎么也没料到, 此时徐家竟会出面举荐他入国子监。应下了此事,那他将来便靠在了徐家这棵大树上。
若是乡试之前, 孟玉堂定会慎重考虑此事,可是如今孟玉堂已经顾不得了。此次被人调换了考卷, 让孟玉堂意识到像他这般的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是多么的艰难。
即便是他日金榜高中, 又能如何?姚伯父便是一个先例, 得罪了权贵还不是一样要辞官还乡。又谈何施展抱负, 为民造福。
孟玉堂不仅应下了去国子监之事, 还收下了徐家赠予的书童以及去京城的盘缠。
等到他将此事告知林山长和姚思礼的时候,两人皆是不赞成。
姚思礼本就是惜才之人, 也知道乡试被人顶替对孟玉堂的打击太大。他不是没有想过为孟玉堂申诉, 可是孟玉堂一无人证, 二无物证,单凭他一面之词,便是告到大理寺对那舞弊之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玉堂,你天资聪颖,文笔上乘。此次被人算计乡试落榜,实属憾事。但来年三月是太后千秋寿诞,我朝以孝治国,到时皇上许是会下旨开恩科。若是如此,来年九月你便可再次参加乡试,何必去京中国子监折腾这一回?”
孟玉堂面上一幅谦虚好学的神情:“此次去省府参加乡试,侄儿才知天下之大,博学多识之人多不胜数。此次能入国子监,侄儿也能多些见识,博采百家之长,开阔眼界,于文章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