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将军夫郎在上 媚骨 3316 字 2022-09-18

这不,她不在焦虑不再攀着这个男人来了,这个男人却自己跑来找她了。

“爷正有此意,雪儿真是爷肚子里的蛔虫啊。”陈泓霖自是没有拒绝,哪个小妾的床上不是睡,那些小妾还没有他的侧妃漂亮温柔,当即就让奴才进来伺候他宽衣,爬到了侧妃的床上去了。

至于后面还要琢磨太子为何进宫的事,怀里抱着美人的永王完全就忘记了。

***

第二日的早朝上,老皇帝让人把太子连夜上给他的奏折递下去给底下的几个儿子和大臣们看,大臣们看了无不点头和赞誉太子的聪明。

坐上的老皇帝也听到了底下的臣子们对他儿子的赞誉,要说哪个老子不喜欢听别人夸他儿子的,老皇帝自是也不例外,听到底下的臣子们在夸他的儿子,简直是比夸他这个老子更让他高兴,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就给自个儿子安排差事:“这个主意是太子提出来的,朕看此事就交给太子去处理吧,正好朕也想看看这个主意是不是好用。太子,这个差事就交给你去办了,你可能办好?”

“儿臣一定竭尽全力,不会让父皇失望的。”太子站出来领命道。

“好好,朕就等你给朕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了。”老皇帝第一次感到他选出来的太子没有选错,这个太子或许不是他这么多儿子里面最聪明的,但是却是最怀有一颗仁心,心怀天下的,只有这样的人坐上了他这个位置,才能把他们这个国家治理好,把祖宗留给他们的百年基业继续延续和发展下去。

站在下面的陈泓霖面色铁青,这会儿才明白昨儿太子为何会连夜进宫面圣了,白白让太子抢走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简直是气得他吐血。

陈鸿曦一脸思索,觉得以他二哥的“聪明才智”应该是想不出这么好的点子的。但是到底是他二哥的哪个幕僚提出来的呢?不过继而他又推翻了这种可能,若是他二哥的幕僚想出来的,不就早就拿出这么好的赈灾方案了吗,怎么会等到这会儿才拿出来,所以他怀疑这个主意不会是东宫里头的那些人想出来的法子。

但是会是谁想出来的呢?

哦,有了!

陈鸿曦想起了自己的人昨日回来说太子派人去了一趟将军府,难道说是将军府里的人想出来的方法?但是赵长明这会儿和他大哥去西北赈灾了,还把袁军师一起带走了,他是知道赵长明的身后还有一个袁浩,袁家的一个庶子,倒是比上头的那位嫡子有本事多了。

既然赵长明和袁浩都不在上京,会是谁想出来的这个法子呢?陈鸿曦的脑海里想到了一个人,应该就是那一位了。

真是没想到啊,一个哥儿竟然有这么大的本事,上回提出了防疫十项控制了安县的病疫。别的人不知道,但是身为皇子的陈鸿曦却是知道上回赵长明中毒昏迷不醒,还是在他的那位夫郎赶回了上京城后救回来的。而这一次又想出来一个“以工代赈”,赵长明的那位夫郎到底还有多大的本事了?陈鸿曦的心里都对他们赵将军府上的那位夫郎感到十分的好奇和感兴趣了。

只是听说那位赵主君整日都待在将军府里头,怕是没机会见着了啊,陈鸿曦的心里有些小忧愁了。

这一天的早朝,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过陈鸿曦并不是特别的愁,他就喜欢看别人愁了。

当天太子就接管了安排城外灾民的差事,亲自带人出城去处理灾民的事情。

纪原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也干脆,把他们的人撤走了,施粥的棚子留给官府的人,另外的还捐赠了一批粮食和衣服被褥给官府的人。唐家商行那边,唐耀宗按照外甥说的那样,给官府捐了一批药材,还有一张防疫的方子一并交给此次负责接管物资的人。

将军府和唐家商行的东西是一并送过去的,负责此次接管捐赠物资的正是太子手底下的一个官员,知道两家是唐家和将军府是亲戚关系,对来送东西的人客客气气的,完了后还把捐赠物质的单子以及防疫的药方呈上去给他顶头的那位主子。

这两张单子一层一层的交上去,很快到也到了太子殿下的手上。

太子对这些捐赠的物资并不怎么在意,倒是十分在意这里头的一张药方子,正好宫里有两位太医跟着他一同出城来的,他就让手底下的人去请了两位太医过来,把方子给了两位太子看,“两位太医看看这张方子,是不是能起到防疫的作用?”

两位太医看了后都说这张方子是可用的。

“那这个方子就交给两位,你们每日让人熬两大锅的汤药在施粥棚里,让人分给灾民们喝。”经历过病疫的太子殿下知道这种东西的可怕,要是能提前防止病疫的发生,那自然是要提前防止了。

这个时候太子殿下想起了上次在安县用的防疫十项,也让人把防疫十项张贴到了城门口和施粥的棚子外头,让人在灾民中传播防疫十项的使用和作用。

宫中的老皇帝见到自己选出来的储君把城外的灾民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还在城内外宣传如何防疫,作为老子的皇子自然是要支持儿子的工作,也让人在宫中宣传防疫,让宫中的人也把防疫的工作安排起来。

朝中的官员和大臣们也见识到了太子的能力,从前一些中立的官员们也有不少的站到了支持太子的那一派去。

见到有越来越多的大臣支持太子后,永王陈泓霖的眼里满布阴鸷……

第152章 杨九少爷

在官府接管了灾民的安置工作后,官府不再无偿向灾民提供粮食,而是需要灾民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需要的粮食和布匹衣裳,甚至是还有工钱发放。身强力壮的男人们就被安排去了修房子和修路,女人和孩子们就干点轻松的活儿;年纪大的老人和年纪太小的孩子则是无须参与劳动,每日都能领取到一定的口粮。

尽管这样的方式让一些想要不劳而获的人感到厌恶和反对,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喜欢这样的方式,只要肯付出更多的劳动,就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布匹,参加重力活的汉子还能每日除了口粮之外还能领取到工钱,虽然每日只有十文钱,但是要是能干满一个月,那就是三百文钱了,这对于许多家庭困难的百姓来说,这一月三百文钱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这就致使一部分想要闹事的人都老老实实的参加到了劳动中去。

每日有许多人在城外修路,只是下雪天地面冻硬了,修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但是尽管是难,也抵挡不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努力和向往。

赶在年前,城外搭建起了一排排的住所,灾民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老人和孩子有了住的地方,每日城外死去的老人和孩子的数量在直线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