啧啧啧,主公也是沉不住气,他被喊了那么多次郭三岁都没啥反应,文若只是口误而已,怎么就非揪着不放了?

是儿子还是手足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要禅位,赶紧赶紧,不要打岔,快回神。

郭奉孝一本正经的加入讨论,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们家主公留,和禅位之事相比,其他都不算事儿。

天子的每一次禅让都有讲究,严格来说,其实并不是天子下召然后群臣应和这样一来一回,而是天子下诏后群臣多次劝进,甚至要多达五六次,然后再让他们家主公多次“批评大臣”最终再上表辞让。

禅位诏书怎么写也有讲究,不过这些不用主动担心,他们这些手下人自己就会准备妥当。

自古以来天命无常,帝王不一姓很正常,商汤灭夏,周武伐殷,往上数多少年也找不到姓刘的天子,如今汉室为正统,还不是因为高祖皇帝争气。

如今刘姓后代不争气,帝王姓氏发生变动一点问题也没有。

汉室衰微,小皇帝即位以来天降灾难,董卓乱政,群雄割据,以致于天下的国土都不是汉土,百姓都不是大汉百姓,如果没有他们家主公,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简直不敢想。

古有尧舜禹选贤禅位,如今他们家主公天命所归,接受禅位是理所应当。

当然,话不能说的那么浅显明了,他们这些臣子可以附和,主公得矜持,得端着,得拿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势。

郭嘉琢磨了一下,觉得这里可以安排安排,他们家主公深得人心,怎么能没有大臣上表夸赞,夸还不能夸的太委婉,要让天底下所有的百姓都能听懂才行。

这是大汉天子主动禅位,是百姓的愿望,天命不可违,让您接着您就接着。

孙策那小子前些天举荐了一个名叫陈琳的儒生,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格外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雄浑大气鞭辟入里,到时候让那人拿出写檄文的架势来写赞表,肯定能让全天下的人都拍案叫好。

陈琳文笔出众名声在外,总不能写的还不如荀文若吧。

主公那边先推辞着,他们这边还得准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好多次的劝谏,这一流程最好能在选定的良辰吉日之前结束,他觉得年后一个月之内就不错,等过了年天气转暖,正好受禅台也建的差不多了,天气暖和受禅也省得主公受罪。

光武帝刘秀掌权之后,宣布图谶于天下,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用谶纬解经,如此一来,谶纬之学依附经学大显于世。

本朝从那时候开始就谶纬盛行,虽然他们都觉得那玩意儿没什么用,但是架不住百姓觉得有用,神神叨叨的不管还不行,主公要名正言顺的受禅,天意这边也得用心琢磨。

高祖斩白蛇,他们家主公这身娇体弱拿刀都拿不动,斩白蛇有点困难,回头想想有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编,必须得编个比高祖更威风更有气势的传说出来,不然俩人都是开国君主,他们家主公岂不是被高祖压了一头。

不行不行,这种地方绝对不能认输。

五行之说、天象轮回,怎么有用怎么来,笔杆子拿在他们手上,还不是他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们家主公虽然没有亲自打过仗,但是这些年来每一仗都少不了他的功劳,能打胜仗的将领有很多,能让所有将士都吃饱饭的主公却屈指可数,他们家主公能做到这一步,就足以说明天意在他们这边。

还有还有……

原焕一脸麻木的坐在主位,听着几个人讨论的热火朝天,感觉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他还没来得及说话,怎么就开始讨论怎么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了。

为什么最后跟不上节奏的会是他自己?

原老板在旁边当了半天的透明人,在三个人喝水润嗓子的时候终于找到机会插话,“你们为什么不觉得我会推辞?如果我真的推辞,你们会怎么办?”

郭嘉挑了挑眉,“主公想看我们的反应?倒也不难,志才,你来说。”

戏志才无奈的看他一眼,拢袖起身动作行云流水,“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1】

这话是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前他手下人劝他的话,那么多人跟随他,不为他自己着想也要为他身边的谋士武将想想,功高盖主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他能容下别人,别人不一定能容得下他。

如今天子已经提出禅位,主公不答应岂不是寒了身边人的心?

不是所有人都念着汉室,他们虽然嘴上说着汉室是正统,可是事到如今,正统没有吃饱饭重要,汉室接连出了好几个荒唐的皇帝,之后冲、质帝短命,甚至后面出现三代没有直系后嗣的情况,刘姓宗亲人数众多,从哪一脉选人都可能激起其他人的不满,不如直接改朝换代建新朝。

主公力挽狂澜中止乱世,功劳之大无人能匹敌,汉室宗亲在乱时无能为力,安定下来又想谋夺皇位,天底下哪儿有那么好的事情?

说他们贪图名利也好,说他们离经叛道也罢,天下是主公带着他们千辛万苦平定下来的,他们所求不过是个青史留名,哪儿有到了最后却让别人把成果摘了的道理。

便是主公不愿,他们也不能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