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他也只是个刚及冠没几年的年轻人,如今却在这里帮那些同龄人来发愁读书的问题,他可真是太厉害了。
小霸王摇头晃脑一边叹气一边自夸,不知道是真的担心找不到先生还是怎么,总之在张辽看来,这小子比上次见面更欠揍了。
没办法,自己人总不能不管,这小子亲爹不在跟前,他这个当叔的再不管,孩子被难为的半夜哭鼻子可如何是好?
“在族学教书管的是一群小祖宗,家族还不一定给束 ,官府的书院多设几个官职,总有人愿意过去。”张辽眨了眨眼睛,勾肩搭背和便宜侄子传授自己的小窍门。
他张文远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前几年在渤海郡干的那叫一个好,每年年底回邺城都能被主公夸奖,整个冀州最优秀的太守就是他,连高顺都要往后排。
建书院其实没什么难的,主要就是看当地有没有足够的银钱支撑,其次就是主政掌管舍不舍得把钱花到寒门子弟身上,世家出身的官员大多不太乐意,他们高高在上惯了,在寒门子弟身上花一枚铜板都觉得是在浪费,同是寒门出身的他不一样,反正不是他的钱,只要在主公允许的范围内,花多少钱他都不心疼。
冀州别的郡大多只按主公的要求建两三座书院,他直接在渤海建了八座,一个县城一座书院,哪个县都不会受委屈,可把他厉害死了。
教书先生也不算难找,县城再小也有醉心经典古籍真有学问的长者,家里有点权势的就以官位相许,不在意官职高低的更好,能被孤本古籍打动的人才更适合书院,总之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轻轻松松就能将书院建起来。
只是有一点必须提前说清楚,教书的先生们德行比才学更加重要,如果德行有亏,再有才也不能让他教学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书院教书也是这个道理。
各个城池里想求学的年轻人很多,尤其书院不收束 ,考进去之后还管吃管住,事情一传出去几乎所有有资格参加考核的人都会去试试运气。
种田经商又有天灾又有战祸,和朝不保夕的日子相比,能考进书院既能证明他们的本事也能求得几年安宁,到时候书院门口堵的全是人,那才称得上是盛况。
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书院的存书,毕竟他们只是小地方,和邺城相比有好也有坏,好处就是不用费心搞太多书,读书人经常看的那些书能找到就行,坏处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碰上不乐意让寒门子弟读书的家伙,指使几个地痞流氓放一把火,书院存书就全没了。
年轻人多学着点,当太守就要有当太守的样子,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孙策被他说的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以为建书院单纯就是建书院,原来建书院那么危险的吗?
难怪这家伙借口保护媳妇孩子也要带那么多兵,城里住的都是百姓,指不定谁家就有不务正业的地痞流氓,一点头绪都没有的情况下怎么可能防的过来。
广陵郡十二座城他就愁的不行,下邳郡十六座城,张文远如果想和在渤海时一样一座城建一座书院,只带五千兵马过来他还觉得太少了。
“放松放松,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张辽怕把人吓坏了赶紧停下,转而说另外一方面,“敢这么干的都没什么好下场,老哥我、咳咳、老叔我在渤海已经杀出一片威名,徐州离渤海不算太远,该听过的应该都听过,不想祸及子孙的话应该没有人再敢干那种事情。”
老话说的好,拳头大才是硬道理,他们态度足够强硬,对方自然而然就会软下来。
孙策听到这里唏嘘不已,“太难了,还好广陵有公瑾,不然我可没耐心干这些,文远兄好本事。”
张辽咧嘴笑笑,“这算什么,老叔我当你是亲侄子,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别被那些随随便便建座书院去敷衍主公的家伙给骗了,相信老叔,书院建成之后的感觉不是一般的好。”
怕吃苦怕受累都不是好官,年轻人多干点活儿没坏处,说真的,出门有百姓送家里种的果子蔬菜感觉非常不错,能被百姓这般爱戴,足以证明他是个多好的官。
上一任太守可从来没这个待遇,那家伙但凡出门,附近百姓立刻躲的干干净净,动作比避瘟神都迅速。
建书院供寒门子弟上进的确不容易,可是费劲儿怎么了,在渤海百姓心中,他张文远张太守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仁大义之人。
心怀天下、爱民如子、英明神武、才气无双……
什么好词儿都能往他身上用。
要不是他太年轻,渤海的百姓甚至都想给他立长生碑,上一个有那么高待遇的还是他们家主公呢。
第147章 龙战于野
张辽对他渤海太守的经历很是自得,换成别人来评价他也不差,什么叫好官,一个真正的好官应该是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好巧不巧,他张文远就是这样一个难得一见的大好官。
两个人一个一口“文远兄”一个一口“大侄子”,明明只有两个人愣是喊出了三代人的感觉。
小霸王时不时打个岔,看张辽说起来头头是道,怕自己记不住回去后给忘了,讨来纸笔一边听一边写,虽然张文远看上去很不靠谱,但是不耽误他偷师学艺。
书院读书和住的地方要分开,配套还要有藏书楼,藏书楼里的书不用太多,回头给他们家主公打报告,言明需要多少套,邺城那边准备好了就会给他们运过来。
大体的规章制度和邺城书院差不多,藏书楼里的书不只书院的学生可以看,其他人只要身份没有疑点也能进,除了不能把书带出去之外其他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