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在年后就下达诏令免除关中百姓一年赋税,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王司徒竟然把诏令改了,说只免除从洛阳迁来的那些百姓的赋税,关中本土的百姓该纳税还得纳税,不然就以逃税的罪名抄家下狱。

从洛阳迁来的百姓中还有不少富户幸存,关中百姓经过凉州兵马的劫掠那是真的穷,朝廷朝令夕改,他们上哪儿拿粮食交税?

于是乎,王司徒一纸令下,无数人被抄家下狱,关中大地民怨沸腾,只恨不能喝其血啖其肉。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以王允为首的朝廷朝令夕改也就罢了,还给百姓加了更多条目的赋税,什么天子要修缮皇宫,什么长安城要修城墙,什么关中的水渠需要翻改,什么阵亡将士家属需要抚恤,各种各样的明目,全都要加在赋税里。

他知道朝廷没钱,也知道官府的粮仓里粮食不多,王司徒阻止皇帝开仓放粮他能理解,毕竟再放下去长安城里的人就要吃不上饭了,可是这正该休养生息的时候加重赋税是怎么回事?

连他这个不通文墨的人都知道不能把百姓逼的太狠,王司徒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总不至于连他这个一本经书都背不下来的人都比不过吧?

架不住他觉得离谱没有用,朝中执政的是王允王司徒,别人说什么都是虚的,不管怎么说,赋税还是加重了。

要是觉得王司徒只祸害关中本地的百姓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洛阳迁来的百姓躲过了赋税,但是躲不过人家硬抢,朝廷即将发不起俸禄,为了让官员能平稳过冬,王司徒竟然放话让城中富户自觉“捐赠”。

说着“捐赠”,谁不知道其实就是硬抢啊。

上次干出这种事情的还是董卓,只是董卓当时没有提“捐赠”,而是找了借口直接把看上的富户全部安上罪名处死,人都死了,家产自然要充公。

这么一想,王允只要钱不要命,似乎还不错吼。

不错个鬼哦,那老东西就是董卓第二,甚至比董卓还能折腾,冬天本来就难熬,他这一会儿下一条命令生怕百姓过的太好,百姓不急眼才怪。

兔子急了咬人,百姓急了自然是造反。

皇帝最开始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他也没敢把事情说的太严重,造反可不是小事,朝廷衰落最开始就是从黄巾贼造反开始的,小皇帝平时喜欢安安静静看书,好不容易过上几天安稳日子,要是知道关中百姓造反该有多难受。

卫固以为王允敢那么折腾总归有点底气,不然他也不敢这么把人往死了逼,可是他又想错了,王司徒手上没兵也没粮,对怒火滔天的百姓完全没有办法,数不清的百姓直接冲进长安城,要不是禁军拼死守卫皇宫,那本就破败的宫城都能被他们夷为平地。

他们陛下说倒霉是真的倒霉,走了董卓又来了个王允,一个比一个擅长官逼民反,可说他幸运也是真的幸运,城里不少大官的宅子被乱民冲进去烧杀抢掠,他们一路出来却没受太大罪,除了天冷冻得慌,甚至没有遇到对他们拔刀相向的劫匪山贼暴民。

不过他听路过逃难的百姓说西凉的大军很快就会打到关中,当时走的急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以西凉骑兵的行军速度,如果真的要打,他们赶路的这几天,那边应该已经打起来了。

董卓当年就是从凉州来的,西凉那边的兵更是凶悍,如果不是说出来是兵,他只会觉得那些是偷了官府盔甲的马匪,皇甫老将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可是经验再丰富的老将没兵没粮也没法打仗啊。

总之凉州没好人,幸好他们跑得快。

卫固一会儿咬牙切齿一会儿庆幸后怕,表情生动和他开始时提到的不善言辞完全是两个人,原焕揉揉眉心,从一堆乱七八糟的吐槽中挑出有用的信息,然后摆摆手让这人下去休息。

他记得卫伯觎当初说过派去长安的是他们族中难得的沉稳勇武之士,说卫仲坚勇武他的确能看出几分,可这沉稳……

他的族人滤镜是不是有点太厚了?

第111章 烽火不熄

卫固在宫里当了几个月的黄门侍郎,性情和之前相比可谓是变化甚巨,一口气说完连口水都不用说,说完之后还有些意犹未尽,不过看在座几位大人表情都不怎么好,察觉到气氛有点危险,到底还是识相的跟着下人去休息。

他就说西凉没好人,这不,几位大人也都这么觉得,看他们的反应,冀州十有八九要发兵支援关中。

如果挂帅统兵的是温侯那就再好不过了,他是河东人氏,正好能凭借籍贯优势给大军带路,关中那一片儿他熟悉,要是兵马不够用,他还可以求族长让他带着卫氏部曲上战场。

老天,他上辈子是积了多少阴德才有和吕奉先并肩作战的机会,这回真是赚大发了。

卫仲坚脚步轻快,要不是怕被人看到说他失礼,他甚至能直接蹦起来,不行不行,在州牧大人府上不能放肆,风雪中赶了那么久的路他也累得不行,赶紧填饱肚子洗洗睡,免得错过大军出发。

原焕轻轻摇了摇头,抬眸看向其他人,“关中之乱,诸位怎么看?”

吕大将军一马当先,虎目圆睁目露凶光,“打!等乱民将长安城中那些蠹虫全杀了,我们再派兵过去镇压叛乱,西凉大军只要敢来,我吕奉先就能把他们打回去。”

关中和凉州之间隔着天险,从外往里打哪儿有那么容易,别说马腾韩遂带兵本就不如他,就算他们势均力敌,处于守方也占尽优势。

郭嘉瞥了他一眼,轻哼一声没有说话,大傻子的脑袋瓜竟然没有被浆糊糊住,还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