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甩开扶着他的杨弘,大力抓住阎象的胳膊,颤抖着声音问道,“姓袁?果真姓袁?”

帐中几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们家主公为什么那么大的反应,阎象听出他话中此“袁”非彼“原”,顾不得手臂上的疼痛,试图解释那人只是个乡野出身的寒门子弟,并非汝南袁氏的哪个旁支。

然而袁术已经什么都听不见了,他听到“袁”字的时候人就懵了,身体骤然失了力气,踉跄两下跌倒在地,竟是直接俯在书案上大声恸哭。

阎象被他这反应吓了一跳,慌忙就要去扶,只是手还没伸出去,就和杨弘以及帐中其他人一起被赶了出去。

送信的骑兵站在帐篷门口,尴尬的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杨弘和阎象也没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意识到他们家主公一时半会儿冷静不下来,只能让人把送信的这人带下去休息,等他们家主公冷静下来再说回信之事。

帐篷外面,士兵走来走去的巡逻,阎象和杨弘对视一眼,仔细回想刚才的情况,脑子里忽然闪过一道光,猛然睁大眼睛,都看到了对方眼中自己那骇然的表情。

中山太守原焕原安亭,极有可能、不、他就是那死在董卓屠刀下的太仆袁基。

两个人震惊失声,一时间,帐篷外面只剩下他们家主公的嚎啕大哭。

袁术把帐篷里的人全都赶出去,手里攥着竹简,哭的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此时距董卓入京祸乱朝堂不过两年,袁氏满门被屠更只是去年之事,可是即便只过了一年,天下人都好似忘了袁氏那些死在董卓屠刀下的族人,只能看到他和袁绍两个袁氏子弟。

明明在不久前,袁氏最负盛名的还是他们二人的长兄,人走茶凉,才过了一年,就已经没人记得大哥的存在。

他和袁绍官职虽高,却也称不上袁氏在朝中的顶梁柱,兄长年纪轻轻位列九卿,叔父更是三公之一,是加录尚书事的当朝太傅,汝南袁氏人才济济,随便挑出来一个都能跟他和袁绍一样独当一面。

袁氏之强盛,并不只是四世三公之名,而是几代人在朝中打拼的结果,大汉十三州,除了几个偏远荒僻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有袁氏子弟或者袁氏门生。

汝南袁氏,从来不是简单的一个名。

关东联盟时那么多人举兵响应,后来加入的人中不少打着为他和袁绍报家仇的旗号,没有一个人流露过董卓屠戮袁氏满门是他和袁绍的错的意思。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董卓这么做,他们两个都难逃其咎。

如果不是他们毫不留情的驳回董卓的求和,董卓也不会恼羞成怒的杀掉他们留在京城的族人来泄愤。

他不知道袁绍后来是什么反应,只说他自己,在消息刚传过来的时候便陷入梦魇不可自拔,那些天,他几乎夜夜都能梦到惨死的族人徘徊在黄泉路上不肯离去,痛骂他们二人好勇斗狠祸及满门。

董卓是叔父袁隗的门生,他们都以为不管外面闹成什么样,董卓都不敢对叔父和袁氏一族做什么,只要不是谋逆造反等诛九族的大罪,其余党派之争,皆是一人之行为,祸不及亲朋,这已经是朝堂上不成文的规矩。

谁都没想到董卓会如此的丧心病狂,竟真的不顾袁氏的提拔之情,恩将仇报来屠杀袁氏满门。

袁术抱着书案旁边的灯架泣不成声,不是装模作样给别人看,而是真的伤心到只有大哭才能发泄出来的地步。

他承认他有自己的小心思,当时觉得袁氏家大业大,长兄已经占了大头,不该挡着他们出将入相封妻荫子。

袁绍那个婢生子都能呼朋唤友养出名声,他的身份比袁绍更高,为什么非得依着家族的安排按部就班往上走,他也能美名远扬,让朝廷为他开特例来征召加封。

董卓老贼祸乱朝堂惹得民怨沸腾,讨董联盟正是他们令天下人刮目相看的大好时机,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显然,袁绍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都觉得即便关东联盟逼近洛阳,董卓也不会对朝堂上的大臣太过分,叔父长兄还有其他族人最多就是日子难过了点,其他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他们不留情面的驳回董卓的求和,但是真的没有想过要因此害了族人的性命。

大哥呜呜呜呜呜~

他们兄弟一母所出,就算袁绍会不顾大哥的安危,他也不可能置大哥于不顾,当初驳回激怒董卓,分明是袁本初别有用心把他骗了过去。

他后来已经在努力揍袁绍给大哥报仇了,当初导致家门惨案,他有错,但是袁绍错的更多,只要他灭了袁绍,大哥和族人的在天之灵就能有所慰藉。

董卓老贼惨无人道丧尽天良,杀害袁氏族人之后连尸身都不放过,生怕有人偷偷收敛,甚至将他们族人的尸身运到 坞藏匿。

他曾想过要为族人收敛尸身,只是 坞是董卓的老巢,他真的过不去。

大哥逃出生天后没有来找他,而是去了冀州,肯定是要亲自问罪,不然大哥才不会先去见哪个婢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