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答应的爽快,康熙却没法全然相信,这小子从小到大琢磨过的荒唐点子太多,每次都保证不会耽误正事,保证完之后继续我行我素,不盯紧点他实在不放心。
老父亲眉头一皱,当儿子的就知道他想干什么,太子如临大敌的后退一步,赶在他们家汗阿玛之前找借口扭头就走,坚决不留在这里听他唠叨。
康熙:!!!
还是欠揍!
太子爷溜的飞快,他的目的已经完成,还有了意外之喜,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汗阿玛对商贾很重视,还想让旗人也插手这些事情,能有这个想法就很好,这样以后胤禟不用藏着掖着,必定能挣更多钱。
大清有很多商人,不同地区的商人各有所长,北方的商人跑草地,南方的商人下南洋,张家口连接京津沟通晋蒙,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
库伦、恰克图、北海、乌里雅苏台、莫斯科,商道已经打开,正是朝廷接手的好时候,蒙古人不善经商,如果一昧任由商贾掌控商道,商人的确可以赚的盆满钵满,但是草原上的蒙古人能被他们坑的连底裤都不剩。
大清境内都是一家人,蒙古人没钱花最后还得找朝廷给他们擦屁股,不如从最开始把苗头掐灭,省的将来劳心费力还费钱。
不管这些了,汗阿玛说他过了年就让他和太子妃完婚,现在已经入冬,满打满算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务府能把东西准备齐全吗?
老大成婚的时候可是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了,到他这儿时间那么紧,万一出差错了怎么办?
太子爷开始焦虑,成婚这种关乎他一辈子的大事,就算再来一辈子,该紧张也还是要紧张,他又不像老四那么铁石心肠,他的胆子可小了。
然而很快,他就焦虑不起来了,他们家汗阿玛深谙用人知道,把索额图派去内务府主持太子大婚的一应事宜,有索三爷出面,别说两三个月,就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内务府也能赶出来一场没有纰漏的典礼。
总之一句话,姜还是老的辣。
*
太子妃的人选满朝勋贵都在关心,谁都想自己家里出个金凤凰,之前胤祉胤禛的福晋定下时就有许多人等着他们皇上宣布太子妃花落谁家,结果等来等去反而没了消息,在他们快把这事儿忘了的时候,宫里忽然有了旨意,册封正白旗汉军都统、三等伯石文炳之女石氏为太子胤礽的嫡福晋。
满人入关之前就有改汉姓的传统,石文炳这一脉的祖先卜哈是明朝建州左都尉指挥佥事,卜哈的孙子石翰在嘉靖年间迁居辽东,之后这一脉慢慢就以石翰名字的第一个字为氏。
太子妃石氏听上去像是汉人,其实是正儿八经的满人,他们这一脉和爱新觉罗家没少联姻,石文炳的爵位不怎么高,但是他们家的确是名门。
用脚丫子想也知道康熙不会给他的继承人找个拖后腿的福晋。
原本盯着太子妃之位的人都傻了,绷紧神经等消息的时候什么都不说,他们把这事儿忘的差不多了又冒出来,合着皇上这是在逗他们玩儿?
石文炳一家老小还在福州,这旨意是给他们听的吧。
勋贵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们知道皇帝偶尔会有些恶趣味,恶趣味到了这种地步还是想骂人。
他们一直以为太子妃会出在京城,结果却是个从来没来过京城的姑奶奶,诚郡王的准福晋董鄂氏之前也没来过京城,皇上是觉得外面长大的姑奶奶更适合他的儿子吗?
如果是这样,他们是不是还得想办法带着一家老小外调做官?
别了吧,为了个皇子妃这么折腾,他们图什么。
康熙得知京中众人的反应笑的合不拢嘴,他就是故意这么安排的,他的阿哥们各个都是天之骄子,福晋侧福晋都要好好挑,哪儿轮得着那些人对他的儿子挑三拣四。
太子和老三老四明年完婚,后面的几个小子也可以挑人了,老五在慈宁宫长大,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心里念着草原,能从科尔沁部挑个格格给老五当福晋,没事儿的时候进宫陪两位太后说说话,也能让她们开心开心。
老六身子骨弱,性子也软和,福晋的性子不能软,但也不能太强硬,太软了他们夫妻容易受欺负,太强硬了他儿子容易受欺负,这倒是个难题。
老七老八的福晋也不好选,那俩孩子一个身体有疾一个生母出身太过低微,福晋身份太高了他们压不住,身份太低了又怕他们多想。
他这个阿玛当的也是不容易。
老父亲叹了口气,想着那几个小子还得过几年才成婚,索性将问题留给他们家表妹,等表妹挑好了再把名单拿给他看就好,左右都不会亏待他们。
阿哥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他们都忙着学习办差,在上书房学习和上朝站班完全是两码事,学问做的好不代表办差办的好,刚开始都有一段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现在还没从焦头烂额的状态走出去。
每个人的性子都不相同,办差也不能安排同样的差事,胤祺带着胤祐天天往军营跑,胤祚留在康熙身边干些杂活儿,胤禩则是去和内务府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