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而清华北大为了抢夺生源,每年下派招生老师到各省市去抢人,为了吸引学生报考本校,他们许诺一些提档线以上的学生读各种喜欢的专业,这就出现了刚上提档线的考生上录取线极高的元培、经管等院系的现象。

秦镜算是搭上了这班顺风车,不过他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就算入了元培学院,也未必能够上数院,因为数院对学生原来专业的成绩并没有什么要求,只要通过他们本院的考试和面试,学生才能进入数院。

秦镜就算上了元培学院,他还得凭实力考进数院,否则就只能去别的院系。

不管怎样,秦镜已经心满意足了,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想想都觉得爽啊。

秦镜也被北大录取,王建元和谭立志都高兴得不行,一个班教出两个北大学生,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下子就实现了,还是双倍的快乐,怎能叫人不开心。

所以秦镜刚跟招生老师谈妥,就被谭立志拉到办公室去接受记者采访了。

这两天王建元和谭立志忙得不可开交,一向垫底的九中爆冷考出了全市状元和探花,两人还是同班同学,这绝对是新闻一桩,本地电视台和晚报都跑来九中采访。

高悬这种本来就已经确定保送还去参加高考,并考了全省第二全市第一的考生,诠释了什么叫做优秀,当然是值得大肆宣传的典范。

可惜他人在北京集训,准备参加国际物理竞赛,不能接受采访,令记者们无比遗憾。

采访不到本人,记者只好采访他的老师和家长。

谭立志说,高悬不是书呆子类型,他特别聪明,自学能力很强,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还乐于帮助同学。

高悬他妈于婉芳说,高悬从小就很自立,学习也很自觉,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她基本没操过心。

记者听完只能总结两个字:天才!

高悬没法接受采访,记者们便退而求其次,采访秦镜。

这个从小成绩一般最后通过努力考上北大的学生其实更值得报道,这是通过努力完成逆袭的典范,也是普罗大众能够学习的榜样。

秦镜对接受采访倒也不排斥,他很乐于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采访的时候说得非常详细,他希望自己的学习经验真能帮到一些人。

中午休息的时候,高悬得知秦镜被北大录取的事,把他高兴坏了:“那太好了,这样你就可以安心过暑假了。”

秦镜笑着说:“说起来还得要感谢你,要不是你去参加高考,还考了第二名,清华和北大的老师是不会专门跑到咱们市来招生的,我也就没有机会被面招了。你是我的福星!”

高悬听他这么说,心情分外愉悦:“要不是你,我这会儿恐怕早不在国内了,更不可能考北大,所以咱们这算是互相成就吧。”

秦镜是第一次听高悬说起他留下来的理由,原来自己真的影响了他的抉择,而且高悬对自己的感情也跟从前不一样了,所以这真是蝴蝶效应吧。

秦镜的高考志愿算是尘埃落定,不用再操心了,但其他人正处于焦头烂额之中,大家都在忙着选学校选专业。

几个小伙伴中,除了秦镜和高悬,梁栋和高沛都上了一本线,但都只是刚刚过线,选学校非常困难,好一点的一本院校没法报,报了也录不上,最好是选报外省的一本院校,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二本院校。

石峰比较幸运,他虽然没到一本线,但他是艺考生,这个分数绝对算得上优秀了,所以他倒是能选一个不错的一本院校。

其他人也都上了二本线,选报二本院校压力不会太大,只有刚刚压线的郎俊亮和熊凯麻烦一点,如果没报好,就极有可能上三本院校了。

秦镜给大家的建议是,尽量出省,尽量往经济发达地区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对郎俊亮和熊凯的建议是,报考高祥师范院校,因为绝大部分学校都有一定的地方保护政策,只要上了线,本地会尽量保证报考本校的本地学生不落榜。

郎俊亮说:“我不想在高祥上学,我想去外地上学,哪怕是去外地读个三本,也比我在本地上学好。”

秦镜则说:“我建议尽量不读三本,三本都是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学费贵不说,将来学历都未必有保障。”这种事他还真看过不少。

郎俊亮郁闷死了:“那怎么办?难道我只能在高祥上学了?”

秦镜说:“也未必,你可以去外省,找一个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区,一般这类学校报考的人少,只要过了投档线,基本就能录取。不过这样的学校对将来就业加成不大,但你若是想考公务员之类的,倒也不影响,只要学历过关就行。”

最后一群小伙伴,除了熊凯选了高祥师院的免费师范生,其他人全都填了外地的学校,好男儿志在四方,当然要趁着年轻到处走一走看一看。

梁栋第一志愿选的是隔壁省的211师范大学,他的分数跟去年这所学校在本省的提档线差不多,报考其实非常不稳妥,但不报又不甘心。

秦镜帮他斟酌再三,最后还是帮他选了这个学校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地理,这是该专业第一次招收理科生,没准运气好就录上了。隔壁省经济比较差,希望选报的人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