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桓荣刚被刘秀折服时,桓谭不愿龙亢桓氏就此分裂,还曾对他说:“魏主之仁爱恢弘,不亚于吴王。”想劝桓荣一起归魏,如今这些赞誉魏军的话,却被盖延及渔阳突骑的行径狠狠打了脸。
桓谭却没有道德洁癖,否则他也不会和刘歆、扬雄交好,并臣事王莽了,但他倒也不想为盖延辩解:“渔阳突骑素来桀骜,战时滥杀亦是有罪。”
“不过就算吾主要治其罪,也无处下手,盖延如今被吴军所俘,敢问吴主可曾杀了他,为淮北死难百姓报仇?”
这也是桓荣颇为不解的地方:“尚不曾。”
桓谭顿时笑了:“莫非吴主还想招降盖延,为其所用?”
“不可能!”桓荣脸色一变,断然否认,辩解道:“陛下只是暂时未杀。”
桓谭也不与他纠结于此,只道:“我南下时确实见到了淮北惨相,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但寻得当地人一问,才知真正使淮北为之一空者,并非渔阳突骑侵袭,更非魏军前锋屠戮。而是吴主勒令坚壁清野,将淮北人士统统裹挟,强行迁徙至淮南!”
“荒谬!”桓荣极力维护自己的主君:“陛下听闻彭城之难后,知魏寇将席卷淮北,难以阻止,这才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结果,淮北百姓惧怕魏寇屠戮,皆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大汉!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淮,两岸哭声不绝。”
桓荣朝东方一拱手:“当是时,陛下于船上望见此景,亦大恸曰:为朕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几欲投江而死,为群臣抱救。”
“如今淮北难民被安置于淮南各郡,皆有屯田可耕,衣食无忧,君山大夫休想将百姓祸殃,栽在大汉头上!徐淮一役,一切死伤流亡,皆由魏主不义之战所致!”
“欲使天下定于一,何谈不义?”桓谭却不以为然,他曾经在赤眉军中见识过无序带来的可怖场景,现在只求王霸杂之的秩序政治。
周武伐纣,尚有血流漂橹,部分牺牲是必然的,螳臂当车,也势必被碾碎。
更何况,桓谭现在越来越认定,自己投奔第五伦是对的!
“春卿。”
桓谭最后一次劝自己的族侄:“当初我曾说,魏主仁德英明,不逊于刘秀。“
“那是我说得太小了!”
桓谭两眼放光:“等我回到长安,再见魏皇,见其施政,听其大志,方知伍氏当真是天命民心所归,能有今日,绝非侥幸,而是定数!”
叔侄二人各说各话,桓荣却根本不相信这世上有人比刘秀更加贤明:“君山大夫当初再淮南养病时,曾与我论王霸之术。”
“汝说,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而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
这确实是桓谭一直以来的观念,他颔首道:“然也,王者纯粹,其德如彼,霸道驳杂,其功如此。若能杂王霸之术,便可俱有天下,而君万民、垂统子孙。”
放眼整个前汉,真正完美符合这一点的,不过中宗孝宣皇帝一人而已。
但桓荣却认为,他已经找到了堪比孝宣的中兴之主:“吾皇大汉建武天子,便兼有王霸之术,以霸道立国东南,整合诸汉,统一朝纲,又以王道治国护民,试问第五伦区区乡里之士,如何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