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丽华就颇为机敏,或许是因为魏王若有若无的关注,阴丽华做了织女后,升得倒是挺快,已经做了一个小头目。
她还让弟弟阴兴参加了文官考试,考入乙榜,进宫当了舍人,时常能见到魏王。
昔日的汉宫织女们忙碌之余,也会议论这位以雷霆手段让关中重新安定的大王。
“这魏王也奇怪,不做宫廷衣裳,反叫吾等为士卒制衣,听说建章宫里的王后也在踩纺车。”
“茧观所产的锦绣亦然,先制军旗,再供宫廷之用。”
织女们对现在的日子还算满意,魏王大兴农桑,除了民间的个体纺织妇女外。昔日隶属于宫廷的织女也被动员,官吏来告诉众人,虽说魏王解除了她们的人身限制,但外头依然很乱,倒不如先留下,既能受到保护,还能以用劳力换取吃食,每个月还发些布匹作为报酬,也算是攒个嫁妆,她们甚至得以住进曾经皇帝嫔妃才能住的宫苑中。
纺机几乎都被集中到了茧观,附近除了桑树林外,还有上万亩麻田,黄麻、白麻都有,所以除了纺纱,也要织麻布葛布。
但她们近来却也有不满之处,从二月份起,少府的人跑遍了上林的茧观的各个织坊,搜寻多余的丝麻边角料,过去这些东西常归织女自己所有,纳个鞋垫,做件小衣亵裤什么的……
可如今边角料统统上缴,不少织女只能将旧小衣洗了又洗,同时奇怪少府收那么多麻布边角去作甚?
当织女们好奇地问据说“有背景”的女官阴丽华时,她只一笑。
“听说,是用来做赫蹏(ti)。”
……
“过去叫赫蹏,往后按魏王的说法,就得叫纸了。”
“魏王怎和王莽一样,喜欢乱给事物取名?不变不好么?”
“嘘,小声些,八要命了?”
制作赫蹏是少府的老手艺了,官府织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针头线脑、碎布边角。为了不浪费,早在汉初时,就有工匠将它们切碎、蒸煮、舂捣,做出了类似布匹的薄薄东西……
因为质地粗糙,不太适合书写,更多是用来裹细碎的物品,不过自汉末以来,工艺越来越精细,直接书写倒也无不妥,不少人已用这廉价的东西替代帛来抄文章。
二月份时,魏王入主长安后,给少府和水衡都尉下了一道命令,甚至还写了一些工艺流程,要工匠在赫蹏基础上造“纸”。
工艺没什么难的,按照魏王提议略为改进即可,人手也不缺,但有一样东西却差点将工匠们难死了。
手艺人喜欢讲大实话,又暗暗吐槽:“魏王还有脸给别人考‘常识’,他自己就没常识!”
“要吾等以麻造纸,这季节也不对啊!麻要秋后才收,这刚开春,麻还没冒芽,制个屁!”
可领导动动嘴,底下跑断腿,少府官员工匠能怎么办?只能将各织室的边角料收集起来。
好在魏王提议的材料里,除了麻外,还有桑皮、藤。
但正值养蚕忘记,谁敢打桑树的主意啊,匠人们遂将目光转向上林中那些陈年老藤,收了不少,去皮泡在沤麻的池塘里,一泡就是大半月。
至于魏王口谕要他们试试砍木头造纸,就是个笑话——木头要想软到和藤一般,得泡上一年半载吧,行,泡着吧,等魏王一统天下,再回头看瞧瞧软了没。
这造纸过程不必过多赘述,反正“魏王没常识”,已经是少府工匠们心里共识了。
但等忙活个把月,到了三月下旬,东西当真做出来时,匠人们摸着这黄黄的纸面,啧啧称奇,确实和赫蹏略有不同。
这些按照第五伦要求,不同原材料、配比的麻纸、藤纸,又被摞在一块,送到了御驾光临的昆池宫。
麻纸有白麻、黄麻,后者较为粗糙,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
藤纸则质地更松软些,色泽也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