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得明白自己的基本盘,作为建国后第一次封爵,底子需要打好,制度建设是关涉到百年国运的,此乃长远;但直接置之不理也不行,毕竟这群人成事不足,败事却有余,此乃眼前。
好在第五伦设置的爵品,倒是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魏国的封爵势在必行,不能再拖,毕竟西汉、绿汉、北汉都是上百个侯位不要钱似地乱发,连耿纯等人都收到了。明智的人不会当回事,但心里多少会有些想法,和匆匆称王一样,亦是为了团结手下人:大家排排坐,分果果了。
“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用力曰功,以言曰劳,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今魏草创,定爵为五等,勋者可为国公,有功者为侯,劳者为伯,伐、阅为子男。”
这大魏制度果然是缝合怪,第五伦竟不用汉时列侯、关内侯,而是将新朝乃至周代的五等爵给搬来了。
最低等的男爵赐一里之户,子爵赐一亭之户,食其供禄。第五伦决定,过几天在栎阳定爵时,将曾举旗响应的渭北豪强几十家,大者封为“子”,小者封为”男“,也算应了“阀阅”,起码扔个名分,先哄上几个月。
反正以第五伦现在的行政效率,豪右们的地盘基本只能放养,无非是承认既定事实。
子、男算是安慰奖,但第五伦对公、侯、伯的封赏就颇为谨慎,这等事涉及到帝王之术,不足与他人商量太深,只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继续摸着前朝和前前朝的尾巴过河。
王莽显是失败的典型案例,五等爵本是不错的想法,将升级曲线拉长些,叫功臣们不要太快到顶:为了升级,该氪金的氪金,给主公送钱送粮送地盘,该肝的肝,卖卖力气智略,都能有个盼头。
可王莽在第一次封十一上公时,除王氏无能子弟充斥其中,占了好几个席位外,居然还让哀章和卖饼的、看门的混进去,新朝的爵制从最初就没了公信力,最终成了大笑话。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而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滥封不如不封。”
于是第五伦高兴地决定,空悬公位,一个人都不封!公位就摆在那!天下连十分之一都没打下来,诸君尚需努力,待到他日称帝时,那些勋足以立宗庙定社稷者,才有资格。
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侯、伯两级了,这方面,新朝的尾巴已经秃了,毫无参考价值。倒是第五伦翻看汉初留下的文献时,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事。
自大汉建国后,到汉十二年高皇帝刘邦平定英布为止,所封功侯总计一百四十三人,然而并不是同时所封,而是分批次和时间。
刘邦第一次给手下人封侯,是在继位当日,才十个人,没有萧何,没有樊哙、张良。第一是能文能武的平阳侯曹参,其余有好几个人,什么王吸、薛欧之类,第五伦听都没听说过!
看上去是胡闹,阿猫阿狗怎么能第一批封侯呢?但第五伦耐下心来,认真看过这些人履历,却发现这封赏非同一般,细细一品味,第五伦领会了其中妙用,赞不绝口。
“汉高用人之道,实乃天人也!”
……
第五伦发现,这刘邦第一批封侯的十个人中,有最信任的沛县功臣,有曾经背叛过他的丰邑子弟,有归顺将领,有负责密战情报的陈平。此外还有大将军韩信属将,以及西楚降将势力,基本涵盖了刘邦麾下不同派系和来源。
这十个人是模板,是范例,后面封侯之人,便是以他们这十个人作为参照,并按照各自的功绩大小和归属情况,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