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动荡年代(2)

他们走过的地方并非全是荒无人烟,时常有小小村寨出现在谷中或是山间。村民大都是少数民族,生活趋于原始,非常穷困艰难。他们大多不识字,不会说汉话,因长期受汉官盘剥欺压而对汉人非常仇视,对他们很不友善。他们身上背着枪,个个剽悍,那些人大多不敢惹他们,却仍有些曾被汉官或是汉人富商压榨迫害得家破人亡的汉子想要冒死一拼,譬如躲在密林里放冷箭,偷偷在他们前进的山路上挖陷阱,或是悄悄埋伏着等他们走过,从山上推下巨木滚石,能弄死几个算几个。

他们在四川境内遭遇了几次险情,很快就学聪明了。每经过一个村寨,卢兆麟都会与当地的村长或族长或长老聊聊天。他有着非凡的语言天赋,只要与他们说上两、三个小时的话,就能学会他们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再无障碍。

他向他们介绍了外面的形势和发展方向,鼓励他们带着土特产走出去,与经过官府认证的商家交易,如果感觉受骗,可以到官府告状,如果当地官府欺压他们,那他们可以托人写信到蓉城的总督衙门告状,或直接去蓉城找总督府,必然有人为他们讨还公道。另外,他们的孩子如果愿意上学,可以去附近的县市去上官办小学堂,学费不高,包吃住。

聊完天,他会给他们一张自己的名帖,“若是上官府告状,可以给他们看这个。”

那些人听着他流利地说着本民族的语言,都很震惊,对他的话虽然不敢尽信,却也对他的友好态度表示感谢。

通常聊完天,他会去看看村民,将寨子里生病的大人小孩都诊治一番。用山里能找到的草药,再辅以针灸推拿,他治好了不少人。即使伤病者已经病入膏肓,明显属于不治之症,他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能够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路。

为此他得到了那些村寨中所有人的感激和尊敬,伤病者的家属倾其所有,送给他各种土物皮毛,以表心意。卢兆麟只收能吃的食材,然后拿出银元塞给他们,当作买下。

他的举动总会让那些村寨放下对他们这些汉人的恨意与杀心,让他们避免了许多危险。

收购的山中土产都由炊事班带着,路途中若是遭遇险阻,无法找到吃的,就把这些熏肉、菜干、红薯等等煮来食用,既能充饥,也算得上是美味。

连绵不断的高山有时会屏蔽无线电信号,卢兆麟基本上每隔两、三天才能找到有信号的地方,与四川的卢昊苍和云南的蔡松坡通话,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他们还没到达春城,赶到蒙自的蔡松坡向卢兆麟报告,“已经与入侵的法国|军队开战。”

十天后,“逆党”施华及其同党六人在菜市口被斩首弃市。

另有十九名同党分别被判处十年以上监禁,他们与其他重刑犯一起,被送到偏僻的深山去服苦役,或挖矿,或采石,或晒盐,若是没有外来营救,基本没可能越狱潜逃。

施华确实是位巾帼英雄,临刑前毫无惧色,高呼“打倒皇帝”、“消灭满清走狗”、“打倒卢昊苍”、“共和万岁”、“民主万岁”等口号。观刑的群众大声叫好,与之前斩杀的巨寇大盗大吼“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反应是一样的。

牧博明没去刑场,听那些趁着休息日去看热闹的工人说过后,忍不住叹息一声,“这些人为信仰而死,也算求仁得仁。”

与他通过空间“说话”的卢兆麟也是感慨万端,“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只是使用的手段太过简单粗暴。即使是朝廷任命的各地总督,也并不全都是坏的,譬如卢昊苍,早就与朝廷貌合神离,而且痛恨洋人,是个彻头彻尾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者。这样的官应该受到支持和保护,可他们完全没有区别地一律暗杀,那就是错误的行动。既然是错误,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付出代价。”

“我明白。现在是施华他们,接下来就是徐锡麟和秋瑾了。今年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同盟会、光复会之类的组织发动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还会死很多有志之士,但我们不能阻止他们,希望他们能按照原本的历史去行动。”牧博明轻叹一声,“我认为卢昊苍做得对,只是忍不住感慨一下罢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无所谓对错。我们救回我爹,当然也没错。”卢兆麟笑道,“你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吧,登在《旗帜》头条,阐明施华及其同党谋害总督大人的危害,再从律法方面分析对他们量刑的缘由,引导舆论和老百姓的思路,别让那些太过激进的报刊杂志蛊惑人心。”

“行,我这就想想,要怎么写才好。”牧博明从没干过写稿子的活,就没往这方面想,不过,只要一经提醒,便明白了应该怎么做。

卢兆麟结束“通话”,抬头看向暮色中的群山,眼里满是笑意。

炊事员已经做好饭菜,主要是山里挖出的根茎类植物,类似土豆、芋头、山药等等,加上林子里采的蘑菇和猎到的野猪肉,一起混在大铁锅里煮熟,既美味又顶饿。大家或蹲或站,都吃得眉开眼笑。

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经历了暴雨、冰雹、泥石流、塌方飞石、山体滑坡等等艰难险阻,终于走出四川,进入云南境内。

他们装备精良,人强马壮,没有山贼悍匪敢冒头,都躲得远远的,闭寨不出,让他们想练手都找不到人。除了因天灾而绕路或停顿外,一直颇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