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渡河 飞机

这也抠得太细了,电影只拍最后一天的战况,有必要把前几天的战局推算得如此苛刻吗?

观众买票看电影,看得是故事、是演员、是情感,不是来看军教片学习怎么打仗。

这次连林萧都不太赞同搭档的意见,他反驳道,“沙老师,如果我们真给传令兵弄出九九八十一难,三步一道沟五步一个坎,那这部电影就真成了一部神剧。

按照原方案拍,可能会有业余军事家提出疑问,说干嘛不绕过封锁区从河的上下游增援。

但是如果我们调整方案,给渡河上难度加波折,也会有更多普通观众提出疑问,怎么什么危险都让主角遇到了,战场那么大哪有这么巧,一定都是编剧刻意安排的。

一部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主创总要有所取舍。

过河这场戏发生在电影前半段,之后就是传令二人组在我方尖兵的引导下躲避骑1师的巡逻队,那场戏也是前半段的第一个高潮。

从电影创作的规律出发,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调动观众情绪,前半段连着两场高潮戏,观众的情绪还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后半段怎么拍,最后还高潮得起来吗?”

这时,房间里“军学第二专业”的范团长站出来支持沙教授。

“这个漏洞还是有些大的,我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发出疑问,传令兵大白天就能够轻松渡河,那联合军在上游炸得轰轰烈烈的不是多余吗?

而且,稍微了解半岛战争的观众就该知道,我军是有夜战、夜行军传统的,既然第二天白天可以轻松渡河,那头一天晚上只会更加轻松。”

范团长的话让剧组众人无法反驳,大家都看向陈一鸣这个主事人。

在众人争论的时候,陈一鸣已经低着头想了好半天了,他被身边的桑平捅了下腰眼才反应过来。

他并没有急于发表看法,而是继续向沙教授发问。

“沙老师,我看过国外的一部战争电影,二战时盟军偷渡莱茵河,德军打了几发照明弹就让渡河分队损失惨重,只有零星几个士兵可以卸掉装备游过河去。

所以我分析,成建制的部队携带装备物资渡河增援,与轻装通信兵单人或是小组偷渡传令,难度上应该完全不一样才对吧?”

沙教授欣慰地笑了出来,他点头说道,“陈导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说明对半岛战争研究得已经比较深入了。

那里山川密布河流纵横,地形非常复杂,因此联合军进行火力封锁与区域监控的目的,并不是彻底隔绝我军各部的联系,而是尽量削减给养物资特别是弹药抵达前线的数量。

以此为前提,骑1师夜晚重点监控470高地周边河道是可行的。

想要达成效果也不难,就像陈导刚才说的,轻重机枪、机关炮、迫击炮配合照明弹,分散过去几个人也许可以,但携带大量物资绝无可能。

而第二天白天传令兵渡河,难度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方面是灯下黑对岸岗哨麻痹大意,另一方面是白天联合军高度依赖空中侦查。”

沙教授一席话,令陈一鸣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他马上拿出手机联系郜叔。

人家战史专家都说了,要符合军学原则就得上飞机,老叔你还不赶紧支援一架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