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美味的黄鳝面

回到家里,把西红柿清洗切块,葱切小段,又剥了几瓣蒜,准备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其实配菜配料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不过家里只有这些东西,也只能如此了。

“大哥,你看这样行不行?”

方三妮指着搪瓷盆里的面,问道。

她以前揉面,向来都是成型就完事了,这次有大哥提出的要求,她反复挤压揉面,胳膊都有些酸了。

方大勇看了一点,点点头:“行了,用锅盖盖上,醒一会儿吧,你再过来烧火。”

“嗯。”

方三妮坐到灶台前,抓了一把麦秸放在灶口,拿起风箱上的火柴,打开取出一根,轻轻一划。

嗤——!

火柴点燃,她将其递到灶口的麦秸下面,将麦秸点燃,然后拿起烧火棍,将麦秸往里面捅了捅,紧接着又抓了一大把麦秸塞进去。

待火焰升腾而起,她又从身后的柴火堆里抽出几根棉花柴,塞进灶里,随后开始拉动风箱。

呼——呼——!

风箱把风灌入灶里,火焰点燃棉花柴,发出轻微而密集的嘎嘎叭叭的声音。

在他们这里,农村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棉花。

农作物收获后,麦秸、棉花柴、玉米杆、玉米芯,便是大家平时做饭的柴火。

麦秸易燃,但不耐烧,所以常用来引火,而棉花柴不易点燃,但耐烧,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烧火步骤。

至于玉米杆和玉米芯,玉米杆的易燃和耐烧程度介于麦秸和棉花柴之间,玉米杆本身不易被点燃,但玉米杆上有干枯的叶子和玉米外衣,所以可以先用火柴点燃它们,继而引燃玉米杆。玉米芯比较硬,就需要像棉花柴一样,用其他易燃的柴火引火了。

锅内温度迅速升高。

待锅里残余的水珠烧干后,方大勇拿起油壶,往锅里倒油。

看着方大勇倒入锅内的油量,方三妮的眼角微微抽搐,隐隐有些心疼。

这些油,够她炒三四顿菜了。

大哥竟然一次就倒了这么多,真是太奢侈了!

热锅热油,下入蒜瓣煸炒,待炒至蒜瓣微黄发皱、散发出香味后,方大勇把处理好的黄鳝段下锅,翻炒至变色,然后烹入适量白酒去腥。

这个时候,如果有豆瓣酱,可以下豆瓣酱,但家里没有,他便倒入适量酱油,继续翻炒几下,然后舀了几瓢水倒进锅里,又捏了些盐洒入。

适量白糖可以提鲜,但家里也没有,就免了。

盖上锅盖。

“三妮,先大火烧开,水开后少放点柴,小火炖。”

方大勇说着,抓了一小把面粉轻轻洒在案板上,将醒发片刻的面团从搪瓷盆里拿出来,放在面扑上。

拿起擀面杖,转着圈反复按压面团,把面团按压成一个大大的面饼,然后擀边。

把面饼的一周都擀开后,在表面洒点面扑,卷在擀面杖上,开始擀面。

擀了几下后,将面展开,再洒一点面扑,然后换个角度卷在擀面杖上,继续擀。

方三妮看得目瞪口呆,满眼都是难以置信之色!

大哥这擀面动作,也太熟练了吧!

利索、自然,行云流水!

远远超过了她!

甚至比她记忆中,妈妈擀面的动作都没有这么熟练!

她的目光缓缓移到方大勇的脸上。

如果不是这张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脸,她真的要怀疑,眼前的人是不是大哥了!

人是没错的。

可他怎么就突然会做饭了呢?

难道真像他说的那样,他是个做饭天才?

可是,即便是天才,也得学了才能会吧?

大哥整天瞎混,又是什么时候学的做饭,跟谁学的呢?

最关键的是,以大哥那好吃懒做的性子,怎么可能去学做饭呢?

再想到方大勇下午自己洗衣服、拒绝李媒婆的事情,方三妮愈发觉得心里奇怪。

棉花柴耐烧,不用一直盯着,她悄悄离开厨房,来到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