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效节军

扶唐 夏风未至 1280 字 23天前

出发之前,罗绍威把这些情况给沈烈分析得一清二楚,并且建议沈烈最好能借着团练使的身份多聚积兵马自保,这也是罗绍威猜测沈烈以后有可能执掌沧州的原因所在。

沈烈采纳了罗绍威的建议,所以才会趁着这次夺下清河城的机会,大肆招募兵卒。

黥面刺青,这是当下士卒的标配。

也就是说,所有士卒一旦入伍,都要在脸上刺字,以“黥面刺青”为记号,这种标识也让许多人把士卒蔑称为“贼配军”。

黥面的做法在中唐之前少有出现,之后变得十分普遍,朱温的宣武军就要求每名士卒必须黥面,沈烈的脸上就有刺青。

原因也简单,中唐之后的征战频繁,各路大佬们时常强征百姓从军,而士卒们也经常大规模逃亡,给士卒黥面为记,就能将他们与普通百姓有所区分,一旦有士卒当逃兵,也容易被发现捉拿。

效节军的士卒没有黥面,并非是沈烈忘了这个标配,是他根本就没打算在这些士卒的脸上刻字,也是想与宣武军有所区分。

黥面不是荣耀,更不会是炫耀,不刺青却是对士卒最起码的尊重,沈烈当着所有士卒的面,指着自己脸上的刺青说道:“刻与不刻能如何?难道没有黥面就不是我效节军的将士吗?日后真要是有人胆怯了,不敢上阵杀敌了,不想跟着我了,大胆说出来,我绝不会为难,不仅不为难,我还要送盘缠和安家之财,成全我与弟兄们的同袍之义。”

沈烈说出的这番话让军卒们很感动。

另外,沈烈用了“同袍”二字,也就是说效节军的所有军卒在他眼里都是生死兄弟,这让大伙儿觉得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礼遇,更加相信此番入伍是对的,没有跟错人。

效节军的管理有别于县衙官职。

沈烈按照唐军的军制进行分级,他任军主,也就是都指挥使,夏鲁奇为裨将,任副都指挥使,协助沈烈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