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拗口难以理解的,多念几遍,其实就是字面意思。我们给小说写大纲,就是为了理清小说的剧情主线,这就是大纲的全部意义。
写小说当然是个复杂的过程,大纲也总是会“涉及”很多东西。但不要本末倒置,凡事有重点。不要试图在做大纲这个动作里面就解决掉写一部小说的所有问题。
我们如果能迅速理清自己笔下这个故事的主线,也就能够清晰的掌握剧情的发展方向,写起来会轻松很多。更高级点的作用,事先做一个大纲,可以让我们从全局来对小说节奏进行把控,对小说结构进行布局。
我们写大纲,其实就是一个设计、理清故事主线的过程。我们前边说过,这个故事主线由一系列前后有推进关系、因果关系的事件构成,整体成为一个大的事件总和。
如果单纯从设计一个单独的事件来说,构成完整事件有三个关键点。一点都不神奇,就是大家都能理解的,起因,经过,结果。但是我们是写故事,不是写事件报告,小说要讲究戏剧性,
我们设计剧情,本质上就是我们设置一个A起点作为开端,一个B终点作为结束,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由A这个初始状态,加入冲突引起发展,导致最后B的结果。
而“高潮”,其实就是冲突的集中爆发,或者是铺垫集中宣泄的地方。那问题就来了哈,我们想要设计一个故事事件,到底如何来引起发展,来推动A起点走向B结局?这个也人人都会,剧情推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计巧合”。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做法。是大多数人听到这个问题下意识反应在脑子里的办法。实际上,这是一个懒办法,而且十分的让读者呲之以鼻。巧合神马的最讨厌了,你自己是读者心态的时候,就理解这种感觉了。设计巧合,其实也并不是写一部小说推进故事事件发展的常态手段。
只不过另一种推进剧情的方式太过于普通和无处不在,以至于大家都忽略掉。我们写作,其实主要还是靠事件里边自然的因果关系去推动故事发展的。
比如主角被抢了,所以他去抓小偷,主角看到个美女,所以他去追。主角觉得夜MM讲得好啰嗦,于是跑掉了不再听这个课,因而错过了很多。
事实上就是这样,小说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之间,都充满了因果关系,只不过我们一般不注意这种事情。
我们写超长篇的网络小说,由于数百万字的篇幅。如果你的故事每当要发展,都是“他恰好被路过的大神救了”,“他发现了一个有高人的山洞”,读者很快就不甩你了,他们看过的经典巧合太多了,你很难出新意的。
问题就又来了,很多小说其实也大量使用各种俗套至极的桥段。为啥有的就还是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就让人觉得“丫就是低劣的模仿”?
区别就在于,前者更善于使用上边我提到的“因果关系推进剧情”。让故事看起来显得合乎逻辑,细节真实就显得娓娓道来了。这不仅仅是谁“文笔更好”这种区别。
超长篇的网络小说,还有个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俗称“换地图”这种重复自己的模式。这个让我们坦白一点,其实就是那个作者一开始可能没打算写那么长,写到后边也不知道还能怎么拓展剧情,所以就只好让主角换地图。
虽然很多,读者其实也还买账,毕竟遇到个自己喜欢的作者,读到一本自己能看得下去的书,还是不容易的。但是这不应该是一个原创作者应有的追求哈。
传统长篇小说,也就是能出版的那些,通常不会有这么明显的重复结构,
就是那种:开始,发展(起因,发展,高潮,阶段结局,结局成为起因再次重复),结局。里边嵌套的那部分有大量剧情是相似的,只是更换了时间地点,主角的能力更强等。
但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本质上还是差不多的,只不过讲究一点的作者不会这么明显粗糙到让人看出来他这是整体在无脑使用简易结构。那些短一点的小说,比如20万字的单行本,小说的结构可以很精巧,比如多条支线并行来推动主线啊之类的。而我们网络小说呢,通常是简单的单线结构推进。
所以网书有很多太监,因为很多作者他自己都不知道之后故事会发展到哪里去,或者很快就写无可写。
无论小说长短,如果我们能够一开始对剧情主线有所设计,那么小说的整体结构也就更合理。
有的得很好的书也太监了,主要就是因为初期欠缺设计,所以后继无力,要嘛陷入重复,要嘛就不知道还能怎么发展烂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