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姜子牙

盗墓之黄昏葬礼 过客 3157 字 1个月前

见此石像,我脑海中不由的蹦出了这么一个人物。不是因为我读过封神榜的原因,而是因为此人与我脑海之中所设想的姜子牙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一般。

心忧天下,而末得明主,得明主召,力竭定天下!!此乃姜子牙是也!!

“姜子牙?姜太公嘛?”胖子见我一脸激动劲,挠了挠脑袋坦然问道。

额,望着胖子一整无语,最后还是耐得住性子的为他一一讲解道:姜子牙,原名叫姜尚。生前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被齐国人称之外“太公望”,不过与姜子牙熟悉都人都称他为姜太公。

据传说姜子牙先世为故为吕氏,名吕尚。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子牙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子牙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靠宰牛卖肉,与卖酒为生。

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

由于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壮心不已的姜子牙,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子牙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子牙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

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不过还有传言说姜子牙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

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子牙、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姜姜子牙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姜子牙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子牙,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胖子见我一脸得意的讲完后,终于按耐不住了情绪,脸红脖子粗吼叫着与我争持道:“妈的,少拿老子当白痴玩,封神榜老子没看过,但还是听说书的说过的,姜子牙不是元始天尊的大弟子嘛,怎么又扯出了王公贵族?

我白了一眼胖子,无奈道:封神榜那种骗小孩子玩的破书你都相信啊,我无语,里面虽然讲了姜子牙的一些事情,但是,还是与现实当中有着很大的出入的。拜托,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仙与神,“Ok”?”

“额,胖子楞了楞神,不在于我争执,他在怎么傻都知道,我所说的那些都要比他讲的那一切真切上数万倍。

毕竟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仙、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