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举荐

“他现在身居吏部尚书,再进一步便是宰相。”

李适之心思睿智,才华横溢,是朝廷青年科举一派的代表,张修经过目前的形式,认为现在时机已到。

“我们就是要举荐他成为宰相。”张修语调平然道:“现在李瑁集团已经有一个宰相了,陛下绝不会将另一个宰相之位授予寿王集团。”

李亨思虑了一阵,道:“虽然与李适之接触不多,我知道张九龄对其的才学一向颇为赏识,其为官正直,有君子之风,胸怀经济之才,对朝政也颇有见解。”

一阵微风自窗户吹来,张修鬓角的发丝微动,他顿了顿,似乎是很认真地向李亨做出了这个建言,“李适之之才,堪为宰相。”

李亨稳稳地凝视着张修。

在李亨的举荐下,李隆基并没有太多的反对,他心中早有计较,他问询了几位重臣的意见,其中包括李林甫,李林甫作为一个聪明人,对于皇帝的问询,李林甫心中早已了然,便顺着李隆基的意思进行了回复,李隆基便召见李适之,任命他为门下侍中,成为朝廷左相。一向行事稳重干练的房升任礼部尚书一职。房是官宦子弟,也是科举出身,科举名次虽然不在前列,但是其自幼在官宦之家,策论政务却是出类拔萃。李隆基令其接任李适之的吏部尚书一职,似乎也是早有打算,看来李隆基心中为了维持平衡,早已经将考虑好了相关人选,的确与张修所言一致,要掌握先机,首先便是要用谋略揣摩陛下心意。

李适之为宗室之后,乃太宗皇帝长子李承乾子孙,当初李承乾因与侯君集等有有谋逆之举,因此被贬为庶人,李适之父亲李象官至鄂州别驾,到了开元年间,李适之成为当朝状元,胸怀经纶之才,为官勤勉,权为公用,受到了科举一派官员的拥护。

李林甫也为宗室之后,长平王李叔良之曾孙,李叔良为唐高祖李渊六叔李炜的儿子,武德四年,李叔良为抵御突厥入侵中中箭身亡,李林甫父亲为李思诲官至杨州参军,李林甫依靠自己对李隆基心意的揣摩,诡谲的权谋,红妆的暗中协助,成为大唐中书令。

两位宗室之后位列朝廷左右相,不知是巧合,还是李隆基有意为之。

李适之经常能够提出一些革新的方法,但是其毕竟是一位朝廷新贵,但是无法与在朝堂中浸润了十六年的李林甫相比,在李林甫的掣肘下有些政令不能有效的实施,往往达不到李适之遇见的效果,但是李适之对李林甫的明枪暗箭毫不在意,表现除了一位宰相的胸襟,因为李适之明白,任何党争的底线便是国家利益,若超出这个底线,就是李林甫覆灭的时候。

在李适之和韦坚等一些干臣的影响下,朝廷的风气开始有了一些改观。

李适之为人率直,经常和朋友聚饮,每次饮酒丝毫不涉及朝中之事,自己也从来没有因饮酒而耽误朝事,当夜聚饮之后,第二天能够从容上朝,并且思路清楚,没有一丝疲惫之态。

李林甫相信每个人都有弱点,而李林甫懂得利用每个人的弱点。

毫无疑问,李适之已经威胁道了李林甫,李林甫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观察李适之,他绝对不会给一个威胁到自己的人任何机会。

这段时间内,李林甫将李适之了解的很清楚,包括他经常与那些人交往,这些人分别任何官职,甚至他将李适之喜欢喝什哪几种酒,通常喝多少就能醉,家里收藏有什么样的酒器都很清楚。

李适之不仅与贺知章等文学之士聚饮诗文,与刑部尚书韦坚为好友,且与军中之人也颇有交情,其中一个便是陇右节度使高仙芝。

李林甫仔细将这些人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想了一边,不禁觉得李亨虽然默默无闻,其实在其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拥护他的人,这些人中不仅有颇受朝廷科举派支持的朝中新晋重臣,还有取得赫赫战功并且谦逊恭敬的边镇儒将,想到这里,李林甫感觉李适之担任左相实在是李亨集团非常高明的一步棋。

要对付李亨就要对付翦除其羽翼,李林甫鹰隼一般的眼睛已经盯紧了他们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