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教授心中一阵狂喜,经不住叫了起来!苏格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一样,楚可可从未看见这样的苏教授,不禁偷偷地一阵轻笑。
苏格兴奋地说:“仿真模型通过传感与现实连接在一起,除了实时动态跟踪现实变化以外,还可以通过数据耦合实现‘模型修正’,就像人类的学习方法一样。通过背景信息进行的‘模式识别’,就像人类的判断方法一样。这多么像图灵、香浓、维纳这些先驱们设计信息机器的初衷,多么契合他们要找的答案!”
不一会,苏教授又皱起了眉头,事情看起来还不那么简单。这让大家想起了金庸小说中的“武痴”,苏教授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技术痴”。
苏格仍旧不知道该如何在一个柔性的动态仿真模型中,寻找到一个有用的“故事”。这个问题恐怕是今天一时解决不了的。他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苏格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作业,但他可不想就这么轻易地放过任微青,这个年轻人的脑子里有太多的惊奇了。
在任微青心里,其实更关注另外一个问题:机器智慧的自我归纳问题!或然率更可靠,用因果律证明因果关系,本身是以绝对因果律为前提,而事实上这是个悖论!
也许……
大约10多年后,苏格见识到了这个柔性仿真数学模型的威力。
2030年,由各国的国家天文台联合实施了一个“司雨”工程。顾名思义,这个工程就是控制全球的气象信息。目的是让地球按照人们希望的那样,一切资源得到最恰当的规划和利用。而气候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条件。
原本计划在全球的范围内布设了10亿个传感器,并设置了10万个数据采集站,占用全球20%的计算机资源用于运算仿真模型。
而工程师们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传感器数量不得不增加到30亿个,测量边界不得不延伸。向内深入到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向外延伸到太阳、月球的活动监测。而数据采集站也相应增加至30万个。
可是最后,项目还是遇到不可逾越的瓶颈——计算资源不足。
按照当时的仿真需求,即使占用全球80%的计算资源,也不可能实施必要的仿真速度需要。这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科学家们不断地优化计算方法,并不断地调整仿真地精细度。人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悖论:即使用尽地球上地全部资源,也不可能“全息”出整个地球。
这个问题直到10年以后才得以解决,因为光子计算机的出现。
所谓光子计算机,又被称之为量子计算机。该计算机是以光子替代电流进行运算。在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芯片中,硅基芯片通常用离子植入法将掺杂物掺入硅中构成元件的N型和 P型部分,在硅片上形成元件。无论芯片怎么小,P/N单元都每次二进制表述都不会只有一个电子,而我们的工艺工程师总在朝更少的电子这个方向努力。但是,这种工艺在21世纪的10年代就遇到了工艺瓶颈,摩尔定律失效。
“司雨”工程几经坎坷,最终在2041年宣布成功了。从此,整个地球告别了各种气象灾害,这个系统像神仙那样可以控制地球上发生的各种气候。
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也是一项十分伟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