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好一会,任微青说:“这两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我先谈谈另外一个看法。”
苏格说:“请说!无妨!”
任微青这才小心翼翼地说:“这套产品确实很好!只是,未来的战争恐怕没有它的用武之地,未来战争真打到了地面,基本胜负已分,是战争的尾声了!”
苏格心中一凉,这个方面他并非没有考虑,只是一直逃避,不愿深想。现在被任微青提及,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苏格问道:“你有什么建议?”
受陆军至上的思维影响,很容易想到发展这样的单兵装备。即使是军事科技,也要迎合当权者的口味。一旁的李厘米不说话,作为军人的他肯定早就知道这个问题,可是他并没有指出这个问题来,显然有自己的考量。虽有缺陷,交一份答卷总比没有好,而这个技术的延伸就是未来的想象空间。
不待任微青开口,李厘米却说:“冒进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有责任我来负!”
任微青说:“也不要悲观,这套系统仍然很有价值,这种协同作战的思想可以放大一些,实现方法完全可以适用于集团化作战,用于地面机械化部队与空天一体化部队协同。况且,大规模战争爆发是小概率事件,这个装备在小规模战争中十分适合,它确实是地面之王。我真心希望您把它做完!”
即使不是最好,却也很有用,这个结论已经很好。苏格得到了任微青的肯定,就等于得到李厘米的肯定。苏格顿时有了信心。苏格心中也有些不服气,搞个导弹、卫星、地面支持、航母编队……空天一体,也不是这点资源所能调动的。再说,这点权限、这点人也搞不成啊?一种战术思维只要是有效的,最终还是得到了实施。这是后话。
一开始,只有两个选择摆在苏格的面前。要么,基于人的本身,发展生物人自身的信息能力与执行部件能力增强。要么,完全基于机器,发展出纯粹由机器自主的信息能力与执行部件能力。简单说,就是要么人变强,要么机器变聪明。人作为一种生物,智慧能力局限于信息器官,只能在生物效率之内。突破生物器官局限才能突破生物效率。
一年以前,苏格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任微青:该基于人发展身体辅助机器,还是基于机器发展类人智慧?任微青曾明确表示,两个方面都会被需要,本质是一样的。二者实质并无区别,只不过根据实际需求会有不同形式。
苏格现在展示的一些作品,包含了半年多的努力!他知道,等待这些产品的真正检验是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得到的检验才是最客观的。愚蠢是重复错误,聪明是知错能改,智慧是能预见错误而提前避开。苏格相信任微青能提供智慧。
担心任微青碍于情面,苏格真诚地希望任微青直言不讳,他并不是来接受表扬的。
果不其然,在任微青的帮助下,在一年之后,苏格解决了脑机连接和类人智慧算法的问题,并向军方交付了几套供验收的样品。
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