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重访恩师

“你有出息!我甚欣慰!哈哈……”

“再给我讲一课吧!作为辞别的礼物……”

“嗯……好!……还记得《琴师分琴》吗?”杜氏惪接着问。

“当然记得!”

这样是一个关于资源分配的故事。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做过一个思想实验:有一把世界上最好的琴,这把琴应该给一群琴师中的谁?A、最差,补差距;B、最好,最发挥;C、随机。这个故事巧妙的包含了资源的配给规律。

“帕累托最优”就是资源合理分配的合理性原则。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至少有一点点的改进,而这个改进没有让任何人受到损失,则有改进的动力。这种“改进”会持续到最终的最优分配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改进”是资源分配的上帝之手,使资源得到恰到好处的利用。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人为选择的过程。

“资源是为胜任它的人准备的!”借着《琴师分琴》故事的寓言道理,杜氏惪说。

“即使对于能胜任的人,资源总是要比想得到它的人要少。难道……?”

“没有难道,一切发生都有背后的原因。”

这次海选志愿者,自己是由杜氏惪推荐的,任微青一直这么认为。甚至他也看出来杜氏惪当时的犹豫,对他担任这次任务也有所顾忌。

“我被选上有您的因素吗?”任微青心中一直觉得事情有蹊跷,于是很直接地问。

杜氏惪坚决否定了任微青的看法,他说:“你高估了我的能力!我只是希望你继承我的个人愿望,但是又担心你的个人志愿,所以产生了一些犹豫。”

当初杜氏惪确实有所犹豫,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现在的任微青已经走上了这条不归的路,不再是自己能控制的一条路。普通人的小日子,再与任微青无关!伟大的代价绝不会太低!不过,杜氏惪坚定地相信,即使有所付出也是值得的,这是一条最能寻到自我价值的路。

任微青平日也没有倾诉的对象。他说:“重复性的工作重复,我几乎已经习惯了。连续的大事突然发生,让我措手不及,甚至有些迷茫。”

“也许,在那些重复的日子里,才是你真正的迷茫!而改变才是觉醒!”

“觉醒?”任微青露出不解的表情。

“毫无意义的重复,才是生命的悲哀!”杜氏惪解释说。

一个普通人应该要付出与资源相匹配的努力,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技能!每个人总会面临得不到的资源时刻,不必埋怨自己的处境,未来还会有无限种可能。身份是由过去形成的背景,每个身份面对未来会有不同的境遇,都会得到恰到好处的安排。

任微青并不愿意命运为所欲为地改变自己的未来,至少未来可以大部分在意料之中。“无限可能”的未来让人恐慌,这种恐慌成就了任微青求知未来的欲望。环境就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一切。虽然,世界对自己来说是唯一的;但是,世界很难把你当作唯一。这个世界不屑于亏待于你,也无暇恩泽于你。

世界中的任何一小丁点的事物都有本来的章序,善用这些细微也可以打破原本的平衡。未来呈概率性,细微地改变概率就可能偏离原本的轨迹。即使在天体运动中的细微改变,也可以对大平衡产生影响。人们当前的处境,基于许多个小概率事件发生结果的继承,而面临适从未来的即将发生一切。未来大概率事件都将大概率发生,唯一能做的只是些微改变事情发生的概率。利用信息,可以让概率分布发生收敛。

曾经,杜疏影几乎是任微青唯一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对保持其它所有欲望的漠然。童年的一场大病,让任微青失去了嗅觉,对嗅觉的渴望让自己潜意识痴迷信息技术。或许正是这样的过程,恰好促成了另外一种必然。

“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杜氏惪说。

“以前,似乎无论我如何努力,都难得配上我想得到的资源!”在任微青心里,杜疏影或许就配不上。这多么讽刺!

“资源永远是少的,恐怕人心最多,人心最难防!”杜氏惪毕竟人生历练丰富得多,而任微青人际关系简单,十分的简单,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

人心?谁的人心?任微青一阵心痛。他内心更愿意示人以真实,而容不下道德之虚伪。世间婆裟,哪来真伪的界限。无欲则刚!

任微青说:“该来的总是要来,该经历的总是要经历!”

“万事多考虑,但也不要太受到道德的约束。”

“我并不想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好人,未来还是遵从我的内心吧!”任微青说。

“从心所欲就是德!”杜氏惪说。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又是谁定的?

杜氏惪欣赏年轻人的无畏,却又对担心这种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