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开始很难,没有人乐意承认自己的错。为了生活的继续,对过去行为错误抵赖,这是可以理解的;对错误进行抵赖,小孩天生就会,女人特别擅长。毕竟,事情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归类。
可是除了对错之外,又该怎样评价那些行为呢?总得评价点什么吧!
是的,至少还有一种评价办法——目的性!目的性更适合于评价自己,目的性所依仗的是人生意义。
在个体生命观中,如果生活不再继续,目的性也是执念。
目前,任微青还只是一个“思维志愿者”,有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去经历。他并没有分清个体生命观与种群生命观的区别,直到许久以后他才明白过来,这是后话。
任微青发现自己最大的执念就是杜疏影。自己的念念不忘就是个错误,自己应该要给生活的继续留机会。可是任微青做不到,那种来自少男的憧憬被现实撕得粉碎,对异性的味蕾已经定格在那种品味。
纠正错误需要勇气,有勇气是好的,没有勇气也不算恶德。道德体系中没有“审判者”,虽然人们都很踊跃的挤到到“道德法官”这个位子,并在这个位子上说几句大话。道德是别人的,尝试施予自己的约束。
当生活不再继续,止于这最后一次检讨,心中有神的人,借检讨之机顺便忏悔;为生命过程的某些事、某些人,最后尽一点人意。忏悔需要一个神,任微青的科学世界是无神的,精神世界没有神,后悔的事就会一直得不到解脱。没有神仙的人,活得比较痛苦,需要神仙来承担的精神压力,全部只能自己承担。
为了寻求解脱,他经常盲目地基于一种假设推演,直至产生一种满意,这也会得到解脱的妄想。
最开始要假设的,不出意外是杜疏影;努力往女神青睐了屌丝的方向推演,逻辑调用的很吃力,且需要好运气和主角光环,不能有凡人生活的烟火味,甚至都不能出现基本自然属性。推演是吃力的,最终是失败的。
事实上,即使杜疏影还活着,也不可能和自己在一起,即使在一起也未必能相互宽容。任微青心中一阵失落,这种失落就像是回到了6年前一样,虽然与杜疏影的距离不过是一个办公室,但和杜疏影之间却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最后的距离。重新体验这种感觉,角度已经发生改变了。
任微青让推演重来,这次竟然十分的顺利,因为这次推演让杜疏影获得自由,她竟然可以和另一个男人幸福地生活,毫无违和感。一直将她囚禁在心里却是自己,这是执念;任微青尝试慢慢地将执念放下,果然就放下了。
自己渴望的茉莉香味,是一种气味,气味是不能被转述表达的直感体验。渴望的不是这种味道,而是这种体验。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执念。
王明阳所悟的格物致知:“物者,事也!格者,正也!”从天下事物的观察中去发现大道理。执念往往是被事情的本身所迷惑,本人成为事情的参与因子之一,事情的发展席卷所有的因子,使本人也陷入发展的漩涡之中,而忽略了隐含在事物中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