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仍然在继续进化,除了人!优越感麻醉了整个人类,让人类丧失了进化的动力。
基于一种偶然,少年善于产生理想,至成年时大多理想会被放弃。某少年在疾病中失去最亲的人,往往会有一个成为医生的理想。人类在信息技术中失去了野性,任微青也就有了以信息技术拯救人类的理想,这是唯一阻止这个世界精神荒芜的机会。任微青早已不是少年,仍然让理想产生是不合年龄的轻浮,但他的这个理想比少年人要稳重得多。
碎片化的信息在互联网络上汇聚、流散,被别有用心的商业编织成信息的茧房,用于禁锢自由的思想,人们习惯而又安逸的困在其中。看起来这些信息陷阱温柔而又妩媚,难以抗拒;表面上信息供人们随意挑选至如意,并总是顺从人们的兴趣,网络乖巧而遂人情绪。
其实,人们的兴趣总是习惯性地被引导,这些引导信息带着目的,直到人们被牢牢的困住;聪敏的人或许可以灵巧地躲开网络上的信息陷阱,但如果陷阱太多,没有人可以在布满陷阱的信息网络中,找出一条完整的逃离路线来,以供你巧妙地度过人生。即使是聪明人也一定会掉进陷阱去。只是,聪明人不会忘记从陷阱中爬出来。在陷阱里,只有孤魂野鬼,没有人类。
大多数人不再关心抬头便见的宇宙星空,也不再对宇宙的目的保持兴趣。巨量知识碎片总是蜂拥而至。碎片为欲望所导致的生活困境,提供了临时安慰和乐趣。碎片为陷阱里无所依靠的孤魂,提供了临时的抚慰。在抚慰这些憔悴灵魂的同时,也隔绝它们接触真实。当然,这些信息也覆盖了62层的窗户之内,并没有放过任微青的电脑。
……会议室的争吵并没有停歇的意思,那些意见表达者为了说服对方,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斯文,开始用嗓门来征服对手。因为,他们各自都意识到,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根本说服不了对方。
本能,总是在疯狂的时候,会再度光临身体。
……任微青继续神游。也许是失去嗅觉的原因,传感技术是任微青的酷爱,如痴如醉地沉迷其中。生活并不只会遂了兴趣的愿,兴趣并没有成为他的工作,只好在业余时间满足。工作之余,任微青研究信息的传播网络途径,也研究信息受体——网民。
他发现,相对于人脑接受信息能力,这些来自于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十分的庞大。人脑被暴露在信息雨中,被信息淋漓灌洗,只需要找个舒适的躺姿。人们看似随意的选择,实际上根本就不随意。个人的喜好会自然地对信息进行过滤。喜好总是自己的吧!太高估自己了!网民的躺姿除了自己不知道,连手机软件都知道!这些在商家的眼里是大数据。
如果有启动资金,任微青想搞一家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可以轻易地统计个人数据。如果用户数据是一座矿坑,人就是一种矿石;这些公司赤裸裸地说“将用户束缚在由兴趣和先入之见所引导的狭隘信息领域”。没有任何一个美猴王可以超越六小龄童!这是先入之见产生的效果。看似随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
能让人成为“矿”的公司,一定是最赚钱的。
用兴趣引诱个人,被引导的观点自然会先入为主,成为受众的先入之见。以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强化这些观点,加深认同,由此实现极化。这些被极化的受众会形成一个群体,通过群体的观点对不同意见者形成“群体压力”。这些人不仅成了受害者,还成了施暴者的帮凶!
这个世界的人有一半属于现实,另一半属于网络。如果网络折算成信息渠道,现实中的人恐怕连剩下的一半也保不住了。任微青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半。
任微青本以为在自媒体繁荣发展的现在,可能产生一个通向自由的窗口,在这个窗口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事实上,他发现迫于“群体压力”的存在,受众对媒介内容选择性接受或排斥。形成群体内的意见领袖,以群体的方式打压个人异见者,并获得商业利益。意见领袖有另外一个名称:网络饲养员。
网络巴尔干使社会分化而失去黏性。人类需要共同构建联盟,极化却破坏了这种共同的联盟,引发普世价值体系分裂,妨碍现实社会基本共识的达成。如果精神世界果真繁荣,网络巴尔干现象就不该出现,是精神世界的荒芜,为群体极化提供了发展的温床。精神荒芜不是互联网导致的结果,互联网只是信息的途径,而不是精神荒芜的根本,也不是内容的本身。
是的!全球化势必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在社会的稳定期,这种贫富差距会继续加大,直至社会出现动荡期之后重新分配财富。未来这个世界上,少数的人会支配绝大部分的资源,而大多数人会被“边缘化”。“边缘化”是社会走向冲突不稳定因素。在“边缘人”眼里,这是一个丛林法则世界。
任微青想到一个人,布热津斯——美国战略问题专家。
布热津斯想到了一个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像安抚婴儿一般,给他们嘴里塞一个“安慰奶嘴”。比如,发泄性娱乐。这就是著名的“**乐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