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头上下的肌肉,仅寥寥数刀,已是入木三分,生动传神。两只角粗壮有力,几度弯曲,富丽多色,凝结着力量和生命,显示着强烈的动态美,两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仿佛聆听世间的声音,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描述了全神贯注,飞驰疾奔的猛兽向前突冲的一瞬间,曲尽其妙,令人心动。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从轮廓上看,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故也有称角杯的。这种形制,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后来才传播到亚洲。
因此有的学者推测此杯是从中亚或西亚进献来的礼品。但深入研究者坚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兽首杯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想模拟西方风尚采用羚羊之形,可由于对题材的生疏,所以最后成了现在的面目。据估计,它的制作年代当在8世纪前期。
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
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
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这件玛瑙杯,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
玛瑙的主要组成是一种矿物——玉髓。华夏产地广泛,晋王嘉《拾遗记》中载:“当黄帝时,玛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唐兽首玛瑙杯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华夏古代玛瑙也多来自西方,康国、吐火罗、波斯均向唐王朝进献过玛瑙器。《唐门·德宗纪》称“倭国献玛瑙大如五斗器”。
《珍玩续考》称“渤海国献玛瑙柜,方二尺,深茜色,上巧无比。”另外据《唐会要》载吐火罗还将大量未加工的矿石贡献于唐朝廷。
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华夏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利用外国进贡原料琢制而成的杰作。
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