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三十章 宝光

从物理光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光的“薄膜干涉”现象。

这种光的干涉现象,在水面上的汽油、肥皂泡、贝壳上都可以看到。

瓷器上的釉上彩,年代久远由氧化物析出形成薄膜,或在存放环境中,外部物质在釉面结成透明薄膜。

就也会产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即出现“蛤蜊光”。

但是,由于各种颜料的化学组成不同,“蛤蜊光”的强度也不同。

正常情况下,通常以绿色较重,其余次之。

乌金釉、醤釉的表面,通常 也有“蛤蜊光”。

甚至在白色瓷器釉面上,也偶尔可以观察到“蛤蜊光”。

形成“蛤蜊光”大概至少需几十年。

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蛤蜊光”与“窑变”不同。

“窑变”是在瓷窑中发生的,“蛤蜊光”是在使用、或存世岁月中出现的。

窑变,是釉质色彩的变化,蛤蜊光却只是釉表面的浮光。

人们既然已经知道“蛤蜊光”形成的原理,当然就能仿造“蛤蜊光”。

就像照相机的加膜镜头、加膜眼镜不早就有了吗?

而现在,有些新仿的瓷板画,就有人造的蛤蜊光。

因此,蛤蜊光只能作为鉴定的一个参考因素,不能仅仅据此,就断定肯定是老瓷器。

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

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的现象。

但和别的制假手段一样,都难以避免的产生缺陷。

因为,真的蛤蜊光,会紧紧围绕在彩的周围。

它是那种很细小、很均匀的光圈,彩浓厚的地方,蛤蜊光就比较明显,彩薄的地方,蛤蜊光相对比较淡。

而假的蛤蜊光,它的光圈比较粗大,且是那种片状的不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