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都修胎,经过打磨后的圈足底十分光滑,人们称之为“泥鳅背”。
碗足的内侧平直,不再有划破手指的感觉。
圈足的大小,多以普通尺寸为多见,大圈足和小圈足的情况不是很多见。
特殊的圈足并不是太多,偶有底挖削成小圈足的情况。
从高矮上看,矮圈足有见,但数量已非常少,过高圈足的器皿基本见不到了。
由此可见,清代瓷碗在足部特征上,已逐渐向着固定化的方向发展。
瓷碗底部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以平底为主,平底中大平底和小平底有见,但不是很多。
从平坦性上看,多数底部较为平坦,特别是官窑青花瓷碗。
民窑瓷碗比较复杂,底内凹的情况有见,通常内凹的程度不大。
底心凸起的情况也有见,不过程度都比较弱,形成乳突的更是少见。
而就清代瓷碗的款识上来说,它特征十分明显。
从类别上看,主要以青花瓷碗底部书款为多见,颜色釉碗书款也比较多。
而传统的黑、白瓷碗底部有款识的并不多。
而从题材上看,主要分为帝王年号款和吉祥语款。
帝王年号款,多见于官窑瓷器,当然民窑瓷碗上也有见。
官窑和民窑,在帝王年号款的区分上,通常以“制”和“造”为区分。
“制”多为正统代表官窑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同治年制”。
而“造”则多代表民窑,如“大清乾隆年制”等。
这只是说是一般的情况,但并不绝对,而且不同的时期,在款识上特征不同。
吉祥款比较复杂,常以吉祥文字和图形款为主。
偶见复杂器,如“福”、“山”、“中”、“正”等款识。
这些多为仿明器,如遇上非得要用心鉴别才可以避免上当。
看关冯老板的这四只瓷碗,陈林的神色专注又认真。
这四只瓷碗的特点太过于明显,陈林就算是不借助异能,也能明明白白的看出,这四只瓷碗都是清代的大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