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其如何进入的华夏,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说是公元1405年,内官监太监郑和,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率一支船队满载富饶物产,作远洋航行。
为的是宣示大明的国威。
正当财务散尽、准备返航之际,一行人却发现变轻的船只,已无法经受狂波巨浪。
于是船队被迫停靠印度古里港。
此时一个船师偶然发现,在港口附近有一片森林,那里的树木又硬又重,正好用来增加船只重量。
就这样,装满了木料的船队随即踏上归途,而檀香紫檀就在其中。
紫檀的材质之优,引发了统治集团的关注。
即便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明朝与南洋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但紫檀的输入量,仍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官派采购与私商贩运应运而生。
至明末清初,紫檀绝大多数已尽汇集于华夏。
清代所用紫檀,几乎全部为明代所采,这是因为紫檀生长极其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
明代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枯竭。
清代中期,由于紫檀紧缺,皇家还不时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
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
这些木料中,为装饰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用去一大批。
同治、光绪大婚、和慈禧六十大寿过后已所剩无几;至袁世凯时,遂将仅存的紫檀悉数用光。
紫檀如此名贵,使用历史悠久、但帝王专用只是表象,内因仍旧剥离不开其材质之优之美。
因为紫檀生长期缓慢,数百年方可成材,它的气干密度为1.05-1.26g/cm�0�6,入水即沉。
此外,紫檀心材的切面多为紫红色,长期置于空气中则变为紫黑色。
黑中透紫、紫中透红,其绸缎般的质感、玉石般的光泽、卷曲如牛毛一般的纹理。
耐腐、耐久性强的特性,以及内在的肃穆、雍容之美,使民间惯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
但紫檀并非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