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令共分三道。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在邺城幽禁后赵皇帝石鉴后颁布的,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此令一下,各地传檄,汉人纷纷联合起来,带着积压多年的仇恨,正式向胡人宣战。胡人那里,则纷纷越墙离城,惊恐而去。面对胡人纷纷逃难的局面,冉闵颁布了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这道令看似简单,其实绝难理解,如何才是与官同心,如何又不同心?官方不做正式说明,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正确执行,只好听凭自己所想。结果,此令一下,邺城内的羯族为了保命纷纷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汉人为了杀胡纷纷拥入城中,两方恰巧相遇,城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还没等胡人迁出,冉闵就颁布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这一下,胡汉百姓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官方的真正意图啊。
于是,汉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复仇了。冉闵亲自带队,光在邺城就屠杀了二十万的羯族人。一日之内,便有数万胡人被砍头。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能幸免,尸体被抛在城外,成为野狗豺狼的晚餐。“杀胡令”,其实是冉闵为了掌控国内形势、满足汉人利益而颁布的一系列指令。
这番指令一下,彻底激起了埋藏在汉族心中对于胡人侵略的民族仇恨,点染了复仇之火。一时间,北方大地硝烟重起,凡是高鼻梁多胡须的人,都被滥杀。汉人与胡人“无月不战”,尸野遍地。数百万青州、雍州、幽州、荆州等地氐、羌、胡、蛮族人面对汉人的血腥报复,无能为力,只好迁离中原,返回故土。
在迁徙道路上,饿死的,病死的,互相杀害、攻伐而死的胡人十有七八。中原胡人,几乎丧尽。在“杀胡令”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几百万羯族、匈奴、羌、氐等胡人平民灭亡,近百万胡人士兵被斩杀。而受屠杀最多的羯族,则或迁徙、或被屠,基本在中原地区灭绝。公元350年,在基本消灭胡人统治后,冉闵建国称帝,定都邺,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面对国破、家亡、族灭的惨境,中原的胡人决定反击。他们联合起鲜卑、羌人等北方各族军队,挑选出还能打仗的兵士,由后赵领队,共同对付冉闵。然而,冉闵骁勇善战,谋略超群,常以少胜多,屡屡挫败联军。公元351年,后赵新兴王石祗率鲜卑、羌人联军共计十余万再次夹攻冉闵。此前,冉闵逢战必胜,所以他这次稍微有些轻敌。
于是,两方战阵刚刚布下,冉闵便想亲自带领全数军士出击。属下一将连忙劝道:“此时敌方强兵云集,正想引诱我们出兵交战,以便令我军腹背受敌。我们应该固垒不出,以观其变。现在陛下想要出战,一旦没有万全之策,则大势去矣。”但一个叫法饶的道士却说:“我夜观天象,看到太白星行经昴宿,这正预示胡王将灭,应该一战克敌,勿失良机啊。”冉闵早已按捺不住全力出击的想法了,听了法饶的话后,他捋起衣袖,大声宣布:“我出战决心已定,如有再敢劝谏者,斩!”于是他集合起全部士兵出战。
结果,他上了胡人的当,跑进了胡人的包围圈,数万军队受到三面夹击。一番苦战之后,冉闵只与数十名骑士杀出重围,连夜逃跑至邺。此战,冉闵损失大臣、兵士共计十余万人,元气大伤。
石祗本以为冉闵战死,就命属下刘显带领七万兵马连夜攻打邺城。谁知刘显离邺城还有二十多里的时候,意外地遭到了冉闵的袭击。原来,冉闵秘密逃走之后,迅速组织了一支军队,料定联军要来攻邺,预先埋伏了起来。刘显毫无防备,大败而逃,冉闵追至阳平,斩首刘显军队三万余人。刘显只听说冉闵勇猛,这下亲见亲历,心中十分畏惧,便秘密遣使请求投降。
冉闵心存怀疑,不许。后来刘显为了证明诚意,就悄悄杀了石祗,将石祗的首级送到冉闵跟前,冉闵这才相信了他。由于刘显的胆小自保,联军霎时间群龙无首,土崩瓦解。石祗一死,后赵彻底灭亡。
……